工作后提拔最早的人之一③,也是现在中县最高的领导。这充分说明了越早被提拔为副科级,晋升 ① 指提拔为副营级时的单位,工龄也如此计算。但对于连级及以下级别转业到地方的军队干部,则以到地方后提拔 为副科级时的单位和工龄进行统计,而且把军队的时间也计算在内。下面统计正科级一把手时亦如此。 ② 还包括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 ③ 现在中县领导干部中,参加工作后最早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的是农业局副局长苏远辞,其1982 年8 月河夏林校毕 75 空间也可能越大,进步也可能越快。说明中县官场存在“年轻”效应,即越年轻成为领导干部,优 势越大,晋升也可能越快。而从提拔为副科级领导时的平均工龄来看,县委领导小于政府领导,政 府领导小于人大领导,人大领导小于政协领导。而从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来看,则是县委领导大于政 府领导,政府领导大于人大领导①,人大领导大于政协领导,这说明,越早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 就越有可能成为重要领导。而从汇总来看,县领导提拔为副科级干部的平均工龄为8 年,也就是他 们平均参加工作8 年后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从提拔为副科级领导的单位分布来看,接近一半的县领导是在乡镇出任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充 分说明了乡镇是干部成长的摇篮,也说明了我党从基层,从一线培养和提拔干部的组织路线和导向。 而从干部履历上来看,不少县领导是在县直部门参加工作,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然后在提拔为副 科级领导后出任乡镇领导,进行历练,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长链。 从县领导副科级轨迹类型来看,85%以上县领导轨迹是混合型,说明了多单位、多岗位历练对 于干部成长和晋升的重要性,很多县领导的成长其实是党组织刻意培养的结果,这就是国外学者称 之为的“庇护性”成长和“政党赞助式”流动培养(李博柏,魏昂德,2008:224—227)。干部的 混合型轨迹说明,单位流动有助于开阔干部视野,增进干部能力,使得干部能够累积更多的资源和 人脉,从而更有利于干部的成长和晋升。 下面对正科级一把手的副科级轨迹进行统计分析。 表5—2 正科级一把手副科级轨迹统计表(截至2009 年7 月) 时间差②(年) 平 均 时 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