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制度化及长期稳定的目的,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应该得到蜘蛛网的补充而不是支配。”(邹谠,2002: 173—177)因此,邹谠认为运转良好的政治体系,需要非正式关系对正式关系起补充和支持作用。 五、县乡政治精英研究 对中国县一级政治精英的研究,无论大陆和美国,都比较薄弱,而中国台湾则一枝独秀,特别 是台湾县级政治精英的派系和流动,积累了相当的文献。大陆对乡村政治精英的研究,则较为丰富, 特别是乡村治理和乡村自治以及乡村政治精英的心态和行为,都有较多的文献。 Barnett(1967)通过对香港一些大陆移民的深入访谈,考察共产中国政治体系的组织和运行。 通过福建X 县、C 公社的个案,Barnett 详细描述了县、公社两级党政机构的组成和运行,以及干 部的背景、构成和流动。比如当时X 县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领导基本都是出身北方的南下军事干部, 文化水平不高,比较年轻等等。通过其研究可以发现,中共的地方组织架构很多一直延续到现在。 Barnett 的研究虽然主要是描述性的,但提供了详细的机构组成和运行信息,是美国学者对中共治 理下县、公社机构的开拓性研究之一,也是较早利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这个平台进行 的研究。其采用的个案研究和深入访谈研究方法,被很多后来研究者采用。 Zhong Yang(2003)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通过对江西、江苏、福建和四川等地的实地 调查,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历史变迁,县乡党政机构设置,县乡干部的行为和县乡政策执行等。钟扬 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和Barnett 的研究进行对话和比较。钟认为县乡干部作为理性行动者,具有 自利行为,但也要受环境、政策、制度以及条条块块机构设置的制约。钟把县乡干部分为晋升型干 部(乡镇干部)和中止型干部(县直干部),并考察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从政策执行来看,地 方干部具有倾向性,重要的和亮点型的政策执行较好,指导性和例行化的政策执行较差,同时上有 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较为突出。 Shen Mingming(1994)考察了政策驱动下华北Z 县的干部更替,通过对76 名县乡干部的深度访 谈①,聚焦于干部构成的变化以及更替后干部的价值倾向、角色意识和施政行为。沈明明认为,干 部年轻化政策造就了新一代的地方精英,他们更乐意于改革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地方面貌的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