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陪得卑田乞儿,上陪得玉皇大帝 ”这是《一法通》里的一句话,也是吴獬一生的真实写照。吴獬一生以诗书为伴,以教育为业,以百姓为友。其才学和人品,既为有识高官所钦佩,又为平民百姓所讴歌。从高层来说,被史学界誉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的张之洞,与吴獬交谈竟日后对僚属说:“学问有如洞庭一湖水,凤孙可算饮了一杯,余与诸君不过尝其点滴而已。”时任民国政府总理的熊希龄在吴獬去世后,给出了“八股时文天下重,一身正气九州名”的高度评价。从下层下说,吴獬的故事,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编撰的《一法通》,即使普通百姓至今还耳熟能详。古今社会贤达甚多,但像吴獬这样上应天时,下接地气的乡贤并不多见。 4、吴獬是民俗文化的先驱 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起和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以白话文为形式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现代思想家把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与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在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意义时,我们不能忘记: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便有一批眼光独到的文人,为寻求兴国济民的文化新路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在这些破旧立新的拓荒者中,吴獬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者,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清代末期,当多数人视上智下愚、男尊女卑等封建礼制为正统,以风水、天命为国俗,把抽鸦片、赌博、女人裹足等残害民众的传统陋习当时尚,奉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为国粹时,吴獬却把同情的目光集中在那些看不懂之乎者也、读不起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的平民百姓身上,以过人的胆略和勇气,向封建思想、旧的封建文化发起了挑战。针对封建迷信和传统陋习的危害,他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歌韵律,创作了《戒烟歌》《戒赌歌》《放足歌》《破除迷信歌》号召民众破除迷信、打破枷锁、清除陋习、自强自立,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特别是他毕十年之功,遍访湘、鄂、赣各地民情风俗,在广泛收集地方民谣、民谚、歇后语和古今格言的基础上编撰的《一法通》,更是封建社会晚期一部独具特色的地方蒙学教材。在表现形式上,它集音韵、诗歌、谚语、俗语、歇后语、对联、格言、绝句等于一书之中,让人赏心悦目。从内容个来说,更是一部科普百科全书:大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小到节令、农事、世情、风俗、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等,经吴獬巧妙整合,有机地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可贵的是,它是用民间俗语按诗韵顺序编撰而成,易懂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蒙学教材言文分离、字义脱节的问题,因而“讲经三年不通者,讲此一年无不通也”。大大减轻了贫民子弟上学的负担,为开启民智发挥了重要作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一法通》中的一些锦言妙语,仍被人们当作社会交往的口头禅,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