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论语》治理思想及其地方法治意蕴_李旭东博士(5)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李旭东博士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30
摘要:任何地方的人都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伴随,尊重传统并不仅仅有文化意味,其实也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味。尊重传统,其实也是尊重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有利于推进工作的“统一战线”,实现“双赢

任何地方的人都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伴随,尊重传统并不仅仅有文化意味,其实也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味。尊重传统,其实也是尊重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搞好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有利于推进工作的“统一战线”,实现“双赢”局面,这也是尊重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尤其需要注意,历史进步需要时间,人们在历史面前还是要有耐心。孔子对此有着长远的眼光与充分的耐心,他对短期内的个人事业似乎有些着急,但从长期看,他知道历史急不得。《论语》中的论述有的意义相反,也是能够协调起来的。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传统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孔子面对复杂的时代局面,坚决表达了否定态度。如果天下有道,治理良好,现实“不应该是这样的!”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的,政治权力越来越下移,普通人逐步能够分享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与政权治理。《论语》面对一个变化迅速的过渡时代,无法预知未来的发展,但对治理良好“天下有道”的局面则是追求不已的。

今日的社会社会公众已经取得了更多的权力,能够对现实政治施加更多影响,但如何更好地使各方面的利益既能得到表达,同时也能在政治制度中得以代表,仍不是容易的事。

适应时代变化

孔子处于一个突出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论语》中留下不少从消极方面进行政治批评的内容。统治集团内部也不能维持既已确定的行为规范,就会导致社会失去稳定,孔子的态度是优先“恢复秩序”。

首先,消极方面的“恢复秩序”要求及对违规者的批评。

这些批评当时是因特定的事件而有明确的所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对违背礼制的僭越行动予以坚决的批评与否定。《论语》的相关文本如: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

对于那些机会主义地对待礼制的人与事,孔子是很生气的:你连内容都不要了,还搞那些形式做什么呢?这种伪善,还不如赤裸裸的小人行径更容易判断是非。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上述几章,都是对保重视礼乐的形式,而忽视礼乐的内容之做法的批评。形式只有负载内容才有其意义,缺乏真实意义的形式就徒劳无益了。

其次,对传统礼制进行积极的创造性阐释,恢复社会秩序。

执政者应当明确老百姓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样,社会就具有稳定的行为预期,从而各方面都知道自己的权利边界与义务所在,从而能够实现井井有条的和谐秩序。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正名”,即端正名分,实际上即确定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相当于今日立法者工作的内容。在一个变化迅速、各人对自己的社会身份与角色认同混乱的情况下,“正名”是首要之急。正名之后,即权利义务确定之后,无论是确定法律责任,还是进行道德评价,才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客观尺度,才能真正对人的行为进行评论。

在传统社会中,行为规范离不开社会的判断,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由于生活内容基本相近,因而价值标准相似度较高。如何判断行为的价值,需要参考“群众意见”。“人民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重要尺度。但人民满意不包括满足群众中的“刁民”,而是要以善良公众的尺度为标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

因此,也才能理解孔子对于诉讼的态度。如果作为执政者,审理案件就要依法办事,但孔子的追求是群众不要打官司,矛盾消化在民间。今日学者对此批评甚多,或者以为“无诉”是不鼓励群众行使“诉权”,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提倡家庭与家族内部事务由其自己解决,尽可能不把事情闹大,伤了和气,还是有意义的。因为,赢了官司输了面子,对当事人并不划算。在邻里乡亲长期聚居的社会中,这一点其实包含着深刻的人生经验。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

在这样的语境下,也才能够理解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态度的含义。亲属之间的基本信任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具有更多的价值,不宜鼓励亲属之间的陌生人化式的交往方式。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责任编辑:李旭东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