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剩余价值的学说,资本家的财富是靠剥削工人得来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资本家唯利是图,完全不顾工人的死活。因此,只有消灭资本家,工人的生活才能好起来。这种理论听上去很有道理,却很难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就一个城市而言,比如巴黎,一定会有许多家企业。把资本家消灭以后,企业是不是就一定成了工人的企业了。从名义上讲,可能会成为工人的企业,但只能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国有企业。这时工人就不再是给资本家干活,而是为国家做贡献了。工人除了名义上成了国家的主人,别的和以前没什么两样,依然是靠工资生活。只是,给资本家干活,各个企业的工资是有差别的。而给国有企业干活,各个企业的工资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仅仅没收资本家的企业,肯定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建立任何一家企业,没有资本家投资,就只能由国家投资了。一个城市的企业都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因此无论建立多少家同类企业,都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般只负责企业的生产,根本不用担心企业的存亡,自然对生产效率的关心,远过于对经济效益的关心。然而,这种对生产效率的关心,关心的不是生产技术,更多的是关心工人的积极性。 生产技术不能提高的话,生产能力就比较有限,既很难扩大生产规模,更难提高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工资自然很难提高,工人的生活也就很难得到改善。因此,这种制度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社会的需求比较大,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不太高,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可是,社会经过一定的发展之后,这种方式管理的企业就会走向穷途末路。因为,一个国家的资本家被消灭后,并不代表所有国家的资本家都被消灭了。那些由资本家管理的企业,由于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就会被淘汰。于是,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会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八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用收割机收割小麦,而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却依然是用镰刀收割小麦。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根本谈不上制度优势了。 剩余价值的学说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如果单纯用简单的数学计算,仿佛商品的价值确实都是劳动创造的,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被资本家剥削了。劳动确实可以创造价值,资本家的获得的财富也确实和工人的劳动有关系,但是不是剥削工人,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任何一个企业要生产商品,仅仅有工人劳动绝对是不可以的。建立一个企业,不仅需要投资,还需要管理,当然也包括工人的劳动。投资和管理在创造价值方面的比例,用剩余价值恐怕是难以解释的。比如有两个饭店,除了位置不一样,其它方面都是一样的。位置好的饭店每天收入5万元,位置差的饭店每天收入5000元。就算付出的劳动有差别,相同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应该有那么大的差别吧?这就是资本运用在创造价值方面的作用,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 准确地说,在一个企业中,资本家的投资包括有形的投资和无形的投资,工人付出的主要是劳动。最后的价值是由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至于两者创造价值的比例,不大容易确定。只是,在分配收益的时候,资本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便如此,无论是由于企业的竞争,还是招工的需要,工人的工资都有相对的标准。所以,资本家在利益方面,虽然和工人有分歧,但两者绝对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在大多时候,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大一些。企业挣的钱多了,工人的工资才可能增加。 社会上大多利益纷争是很难根本消除的,亲兄弟还明算账呢!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的矛盾,就尤为突出。但因为两者有矛盾,就觉得两者无法并存,那就大错特错了。有矛盾,当然要想办法解决,尤其是想一个对彼此伤害比较小的办法。开始的时候,工人是通过罢工争取自己的权利。这种方式对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工人就算能够达到罢工的目的,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于是,工人就组成工会和资本家谈判,从而逐渐争取自己的利益。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也只能做到相对的公平。过于理想主义大多只是一厢情愿,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再说在国有企业中,工人能否争取到自己的利益。国有企业也都是有工会的,这个工会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但这个工会可能和企业的所有者——国家,谈判工人的利益问题吗?谁要从国家那里争取利益,基本上都是与虎谋皮。工人自己不能争取提高工资,也就只能盼望国家来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维护好工人的利益,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消灭了资本家,工人的生活真的好不到哪儿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