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地名里面,藏着某一个特定的人物和故事,他们与作者的记忆、成长、心思、情感缠绕一体,于是两个字的地名不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多的是怀念,是浪漫,是忧郁,是孤独,是流浪,是叛逆,是情窦初开,是生离死别,是性的懵懂…… 如果没有人物,再美的镜头也是空镜头,人是影像的灵魂,哪怕只是一个背影,都能在背景前传递情感。蒋勋的文字,每一篇,都是有灵魂的。 少年台湾,是蒋勋的乡愁,也是蒋勋心灵的寄托。 看过,就被温暖和怅然get到。
路内 《慈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一版 2016年11月第6次印刷 12万字 “普通人的生死起伏终会湮没在时代中,我们唯有活得比我们的时代更长”——路内小说《慈悲》的推荐语,作者不详。 从前有一家化工厂,生产苯酚和骨胶。苯酚车间有毒,骨胶车间巨臭。据说从厂里苯酚车间退休的人,多半在3-5年内得癌症死亡。当然,能熬到退休的,已经算命长的。 男主水生的师傅,没退休,就癌症挂了。 男主的父母更苦,在男主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因为饥饿,死了。 投靠叔婶的男主后来成了化工产的一员。小说写的就是这一家化工产里芸芸众生的世像。人,要么在苦难深重中苟且偷生,要么在无边黑暗中相濡以沫。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一个个时代的镜像。 想起林达一部作品的名字:《历史在你我身边》。其实何止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里的一份子。逃不脱离不开。比的就是谁活过谁!
吴亮 《朝霞》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8月第一版2016年8月第1次印刷 29.9万字 终于看完了。看的过程有点艰难。叙述颠三倒四,人物乱七八糟,故事零零碎碎……要不是向北鼓励,也是差不多要看到一半几欲放弃的小说。不过看到最后,再回头想想,故事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人物各自的命运也依稀可寻。依然是林达的那一话:历史在你我身边。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一段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于上海小弄堂里几个小人物的“混沌岁月”,而生命的成长与人性的欲望加之思想的饥渴,仍在重压之下或野蛮生长、或暗暗拔节,人性不会因为压制而灭失,思想不会因为禁锢而断代。最后终结于1976年“导师”驾崩的时点上。 作为文学批评家吴亮的第一部小说,实验性非常强,或许正是他文学批评的长项,让我读他这本称之为小说的《朝霞》时,不时地感觉到,作者被尼采附身。所有的人物、情节、故事,都是作者洞悉世态的思想源泉,要拆开来看,小说其实是完整的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物小说,一部分是作者思想。但是如果去掉那些看似零零碎碎的市井世俗、玩世不恭的少年生态、隐晦深藏的人性暗流,作者想要表达的思考很容易显得奇形怪状甚至故弄玄虚,反之则必落入乏善可陈的生活白描。 在谈到小说书名由《无处藏身》到最后定名《朝霞》时,吴亮说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印度古诗,也曾被尼采引用在他的哲学论集《朝霞》的扉页:“还有无数朝霞尚未点亮我们天空。”原来,我感觉的尼采附身一点不是空穴来风。这算不算我也是读懂吴亮的呢? 以下录入几句随感(※)和摘抄(◎) ※一开始,看不懂作者究竟要写什么,但依稀又感觉他陈述的每个事件,每一个画面都是历史的重演,市井风俗在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似画卷一样被一帧帧翻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从前,如此醒目! ◎“懦夫怎样用铁锤去思考,别不愿意,别勉强,做一根脆弱芦苇去思考吧,沉寂的思考,无用的激情,物质世界可以用一道命令去摧毁……” ◎“人养猫不养老鼠,养鸽子不养蝙蝠,一定是有道理的,人施惠于万物,强迫万物想自己俯首称臣,只有老鼠与人为敌,还有神秘蝙蝠,瞧,它们又不见了。” ※多少人无意识下就做了另一部分人一生的罪人,得不到宽恕,也得不到救赎! ◎“思想不能写,除非没有自己思想,真话不能讲出来,人人被控制,控制别人者被控制,彼此控制彼此监督彼此不信任,草民不足惜不足畏不足敬……” ◎“马克思二十六岁受洗为基督徒,他对自身的犹太身份保持缄默,他被一切问题归咎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问题,把犹太人这个问题一脚踢开,他抛弃普鲁士国籍,流亡伦敦成为世界公民,他是一名战士,他要摧毁一切阻碍人类进步的错误和制度,来自犹太人的自我仇恨……” ※庞杂的阅读积累成为书中不断穿插进来的天马行空。 ◎“历史的轨迹和生活的诡计,都在上帝手中……” ※这似乎是一个已经遥远的世纪,又酷似一个已经走进的世界。 ※小说写作的另一种可能,人物、空间、时序可以任意转换。 ※有人此生一定会回自由,但却是骨灰!(※“现在我相信我此生肯定会回上海,而不是骨灰回上海”) ※在多么浑浑噩噩的年代,依然有生命不可遏制的力量和思想疯狂生长的原野! ※人生的悲哀不是你活着,而是你活在一个你无能却必须活在其中的时代。 ※突然想起来,我也是戴过“红卫兵”袖套的,庆幸自己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