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实际上存在两种并存的东西,而这两种东西又不断地在颠倒,以至于孰轻孰重变得十分模糊,甚至到了无需分辨、理所当然加以接受的地步。这两种东西是什么?就是生活教育与学历教育。而这两者又是怎样颠倒呢?毋庸讳言,学历教育一开始就冲击生活教育,最后变成“学历教育第一,生活教育第二。” 几十年来,如果这种颠倒“颠得好”“倒得对”,那么孝子贤孙、贤臣良将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多,社会风气也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好。可是,现在,我们却看不到这般迷人的前景。不但看不到些许迷人的前景,倒是看到不少十分严重的“后景”! 不知道有多少小学生在叛逆,不知道有多少中学生在叛逆,不知道有多少大学生在叛逆,不知道有多少研究生在叛逆。他们在叛逆什么?多数人既没有明显的违法,也没有明显的作乱,何来叛逆?可是,他们又确实在叛逆!你说东,他必道西;你说这,他必指那;你说节俭,他必浪费;你说大度,他必小气;你面红,他必耳赤;你不让他早恋,他必早早恋……这般反复折腾,最后亲情淡然无存,家庭伦理一塌糊涂。总而言之,小的们应该不太明白生活为何物,所以总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在叛逆生活! 据人文资料和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与观察,上面种种的叛逆迹象应该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间经过大面积发芽、开花,到了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就一年比一年“增产”。曾闻,有母辛苦养育儿子留美,可母到了美国,却要向儿子缴纳生活费,结果含泪回国独居;又闻,现在有不少的中小学生,放学回家后要甩东西就甩东西,要发脾气就发脾气,父母无可奈何!有位朋友,原本工人,不会读书,但人老实,靠老爹的官朋提携,进京做生意,就一年便抛弃自恋之妻,另觅新欢,叛逆速度可谓惊人! 凡此种种,谁之过?是身为父母之过,还是作子女之失?是父母教育不当,还是子女观念超前?是整个教育出了问题,还是人的个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想,大概不会有人认为,所有这一切的叛逆和类似的叛逆是人的个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和信心撩开最近几十年的教育面纱,看看它的基本模样。 几十年来,学历教育总是摆在首位,目的非常清楚: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一官半职,一切为了一资半薪。如此教育理念,不是一方情愿,而是国家的教育就业政策在“勾引”,这种“勾引”又十分合理,谁也无力加以改变。所以,可以想像,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取得较高学历,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那么期间的经历会怎样?又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完全脱离生活、不知生活为何物的人会是什么样子?最后没变成怪模怪样,就十分幸运了!就谢天谢地了! 我们不能否认学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它与生活教育果真水火不容吗?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就没有时间接受生活教育吗?我想,现代人不至于这般不实事求是吧! 古人深得教育理念三昧,他们用心良苦,对于子女的教育一致遵循从“洒扫应对”开始,让子女们知道什么是生活。在他们看来,不知道生活就不知道读书;不知道生活,读书就不会明理。简言之,从洒扫应对开始才会理解生活,才会明白生活。古人深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看子女们如何去精心磨练和体会。 对人的教育的大原则,不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就不叫大原则。因此,现代的生活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无疑的,与古代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也必须从洒扫应对开始,让子女们亲身体会——生活是劳动,不是安逸;生活是讲理,不是情绪;生活是程序,不是乱来;生活是动手,不是动口;生活是信用,不是欺骗;生活是一件事连着另一件事,不是一餐饭连着另一餐饭……而这一切又只能从小时候的洒扫应对开始,并在整个求学期间贯彻一如。 从生活教育理念看,毛主席当年倡导“上山下乡”也不是毫无道理。他老人家应该是从哲学的高度预见了某种未来的利弊,从而号召实施了一项尝试性的活动。虽然“上山下乡”本身的利弊被后人特别是亲临实践的那代人所争议,可是很奇怪,倒是“学业被荒废”的那代人在现在的政界、商界与文学界出了众多精英。 学历可以到头,生活却要到死,两相比较,屈指一算,就明白其中的利弊。如果只是教子取学历,而不教子过生活,将来的苦果必定自吞。除非天生好命,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然迟早会“阴沟翻船,坠落悬崖”!到了那时,可以以泪洗面,却难以弥补教育的过失! 所以,我要问:“学历教育第一,生活教育第二”还能坚持多久?现代教育离它的真正的忏悔还有多远?我们是不是到了要把颠倒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