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上学主要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不仅学习目标大致相同,学习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读书虽然是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读书的目标和内容可以说因人而异。就知识改变命运而言,上学的效果无疑更明显一些。不过,真正研究学问,或者更深刻地了解人生,离开读书,可以说寸步难行。 一个人的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很多工作对文化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一定层次的文化教育,还是非常必要的。古代人读书,大多是为了求取功名。当然,很多人做官以后,依然会读书。孙权劝吕蒙读书,显然更看重读书对提升个人能力的作用。现在,人们对上学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读书的看法可以说天壤之别。 社会上很多看起来务实的人,未必真的务实。拿读书来说,很多人就看不到读书的作用,平时也很少读书。读书当然不像经济利益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只要有钱,就可以开好车、住别墅。但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对读书都是推崇备至,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读书不重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大约就要看读书在每个人生活中的需要程度了。 一般来说,和人们生活越密切的事情,对人们越重要。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大多可以用钱购买,所以钱对人们就特别重要。一个人生活中需要的东西有很多,哪些重要,哪些更重要,人们一般是容易分辨的。上学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上学以后,谋取较高收入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因此,读书重不重要,也要看读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单纯提到读书,可以说是比较空泛的,并不容易操作。古人讲开卷有益,那是因为古人著书比较慎重。孔子提倡的是“述而不作”,他主要整理了一下前人的作品,自己却没写过什么作品。《论语》只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称上不严格意义上的著作。古代号称做人三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对个人著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凡是流行于世的作品,可读者居多。 近些年来,各种书籍竞相出版,让人目不暇接。若仅仅是书籍种类增多,人们无疑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可怕的是图书的泛滥,有的图书不是粗制滥造,就是和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就大多数人而言,在生活中几乎完全是凭兴趣读书,对图书并没有太强的辨别能力。有人就是看了很多书,也是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读书,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已经变得格外虚无缥缈了。 那么,现在人们还要不要读书了,当然还是要读的,不过养成读书的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就一般情况而言,很多人读书和工作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原也是正常的事情,因为很多工作不仅需要业务知识,对个人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通过日常读书提高工作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最典型意义上的读书,就是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从而提高人生境界。 人们在生活中到底应该读什么书?很难像上学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多多益善。读书虽然重要,但生活方式不同,对读书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别。就普通城乡居民而言,平时就是不读书,他们的日子也照样可以过。但这并不能证明读书不重要,而只能说明生活并非完全离不开书本。另外,一个人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对读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县城和村里人来说,获得图书的途径也会影响读书。比如,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且不要能不能读懂,有很多人想见到这样的书都不容易。现在通过网上购买图书方便一些,但接触图书的途径对读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太高的读书要求,对一般人是不大现实的。但通过读书对社会有个基本的认识,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个基本的认识,就是一个人的辨别能力。作为一般性的生活常识,虽然不应该是读书的重点,因为就是不读书的人,也都该知道怎么做。但作为读书人,在这些常识方面即便有所欠缺,也尽量不要太大。比如,农家子弟在城市生活,要尽可能到多回村里看望亲人。这里的亲人不仅是父母,也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等。若是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村里就是没怎么上过学的人,这些基本道理也是懂得的。 相对于生活常识,社会常识更重要一些,读书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了解社会。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每个人对社会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一个的学识,也就是通过读书形成的辨别能力。社会通常比较复杂,但并非没有规律。普通人的生活可以忽略其中的许多规律,但他们的生活也必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若是希望真正在社会上做些事情,就必然对社会有个更清楚的了解,这就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通过一般性的读书,是很难提高这种能力的。这也是很多人即便看很多书,能力也没有提高的根本原因。这样以来,所谓的知识也自然难以改变命运。因此,在没有导师的帮助下,盲目读书,可以说事倍功半。但是,对于善于思考的人来说,虽然自己读书达到的认知高度有限,也能够对社会常识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现在,有许多人平时不读书,但总认为对社会认识非常透彻。比如,他们会说“钱是万能的”、“办事主要靠关系”、“只有上学才有出路”等,这些说法其实是不堪一击的。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如果对这些还深信不疑的话,他的读书无疑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现在,人们对上学的期望远远大于对读书的期望,有些人毕业后就基本不读书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把上学和读书功利化。由于上学可以帮助就业,为了上学就可以不遗余力。读书对收入没有太大的影响,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读书原本也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人们转变对读书的看法也需要一个过程。只是,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人,通过读书不断提高辨别能力,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