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谋生能力的过程。提高谋生能力,也就意味着可以选择不同的谋生方式。选择必然意味着是双向的,于是相互之间一定存在各种形式的竞争。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 在中国古代,最传统的生产方式就是农业,男耕女织是这种社会模式的高度概括。就农业社会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就会变得僧多粥少。用刀耕火种式的传统生产方式,一般家庭顶多能种50亩地。而以往农业的生产效益,难以创造太多的财富,普通人家能以粗茶淡饭维持生计,就相当不错了。只是,任何社会一个社会都是比较复杂的,不可能存在这种理想状态。有些人通过各种方式拥有较多的土地,自己种不了,就会找人种。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要么种别人的土地,要么用别的方式谋生。在自然经济状况下,每个人生产的物品都是有限的,基本上都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正是这种原因,一般的生活必需品都是自给自足。当时其他手工业生产,包括商业,养活的人口是相当有限的。 在其它谋生方式有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靠种地谋生。自己拥有土地的农民,情况当然好一些。如果自己没有土地,那就只能种别人的土地,向别人交租。佃户虽然可以选择种不同地主的土地,但是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决定了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地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地主无疑对土地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佃户的选择的意义大大缩小。竞争不复存在,权利自然无从谈起。 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的主导地位,大批的佃户摇身一变成了工人。工业的兴起又必然推动商业的发展,人们在提高谋生能力的同时,个人的权利意识也与日俱增。就钢铁行业和纺织行业来说,生产效率肯定会有差别。哪个行业给的工资高,人们一般就会选择哪个行业。至于人们愿不愿意从事农业,或者当农民工,就要看在这种情况下能过什么生活了。 当然,社会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个人权利的争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发展虽然可以提高人们的谋生能力,但并必然意味着个人的利益就能得到较好的保障。比如一个县城有一家化肥厂和一家制药厂,共需要1000名工人。而全县有80万农业人口,很多人都想到厂里上班。无论厂里的工资有多少,只要比种地的收入高许多,村里那些人就会趋之若鹜。而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某地饭店比较多,厨师就物以稀为贵了。如果某个饭店给的工资比较低,就没有厨师愿意到他那里干活。 现在之所以有那么多农民工,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由多到少,是世界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村人口多,除了说明社会发展缓慢,也并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之所以出来打工,说明靠几亩地过日子已经越来越困难了。很多地方用农民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劳动力比较廉价。农民工太多,选择工作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形不成竞争的严重后果,就是没有权利可言,自己的利益当然得不到保障。 工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组建工会。为了维护全体民众的利益,又会形成政党。工会作为工人利益的代言人,可以采取谈判方式维护工人的利益。政党执政以后,会根据民众的意愿,尽可能给整个社会提供生活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权力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封建社会作为典型的专制社会,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没有任何个人权利可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认为天下的一切都是他的,不允许任何人有丝毫的染指。伴君如伴虎,只要皇帝一句话,就可能满门抄斩、户灭九族。至于普通百姓,更是任人宰割、朝不保夕,对贪官污吏敢怒不敢言。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封建社会这种制度可以说寿终正寝了。然而在社会没有得到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民众根本没有相应的权利,他们的利益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能得到相应的保护。当民众的权利丝毫不能制约政府权力的时候,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就只是一种幻想。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很容易所滥用,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但社会的发展不会以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有竞争就有权利,更不是任何人所能左右的。在只有国办学校的时候,有许多民办老师,每月即使只有一二百元,很多人也不舍得放弃。后来有民办学校的时候,还搞民办老师,绝对不会有人去干的。 一个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并不仅仅是竞争的问题。但是个人权利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在维护个人利益方面的重要性,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为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个人就业机会就越来越多,个人的权利就会一点点增多。个人越有权利意识,对民主的推动作用就越大,对政府的权力的制约作用就越大,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好的个人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