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前任老总们有多传奇?_阿桂(8)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刘桂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18
摘要:李明信总编早年学医学,并于1969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进入铁道部从事医疗、卫生行政工作。1981年调入《人民铁道》报社,开始从事新闻编辑工作。1984年调入刚刚创刊四年的《中国法制报》(后改为

  李明信总编早年学医学,并于1969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进入铁道部从事医疗、卫生行政工作。1981年调入《人民铁道》报社,开始从事新闻编辑工作。1984年调入刚刚创刊四年的《中国法制报》(后改为《法制日报》)社,先后任编辑、主任、副总编辑。因为其多有散文与采访文章问世,于是当时曾有民间说法称他为“法制日报社的九大笔杆子”。1993年,作为法制日报推荐的参评者,李明信同志获得了中国记协“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1997年,李明信同志调任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副主任。

  2004年,李明信同志调入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任总编辑,因此而成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的第七任总编辑。

  作为一位资深法制新闻工作者,李明信同志对法制期刊的媒体监督价值深有研究。为此,他曾在中国青年报专门撰文发表看法。

  李明信同志认为,理论上,没有谁反对舆论监督,甚至对其作用肯定有加。但在实践中,情况却复杂得多。

  现在,媒体同仁谈到舆论监督,常认为是一只烫手山芋,拿着烫,丢下又不忍。说起感受,五味杂陈。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当下开展舆论监督,需要进一步统一对其重要作用的认识,从而创造更加宽松的监督环境,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大局意识,规范监督行为。就此,我发表四点浅见。

  首先,政府官员要树立允许监督的意识。现在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地方、部门或官员出了问题,当地媒体无声无息,反而是全国性的报刊先“捅出来”。其实,消息来源就是当地记者,但他只能把稿子发给外报外刊,还会注明只署笔名。这种“捂盖子”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地方还出台十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如果完全遵照执行,那么舆论监督基本无事可做。这里表现出来的最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如果认为暴露问题、“揭短”只造成负面效应,那么肯定会使舆论监督无法立足。

  其次,被批评方要把工夫下到改进工作上,而不是不遗余力地“灭火”。我供职的民主与法制社编辑出版《民主与法制》杂志和《民主与法制时报》,以我的工作经历,常常是采访的记者还没回来,成批的说情者、告状者、反映情况者,就通过在京的各种关系捷足先登,找社长找总编辑找主管副总编辑,目的只有一个:灭火。他们多数受领导指派,其中不乏当地宣传干部,声言只要不发稿,有什么要求只管提。一次谈不成,就两次三次地磨,不达目的不罢休。动用的关系中,既有我们的熟人、同事,也有他们在领导机关的老乡、朋友。有些关系人不问是非曲直,只要“受君之托”,就“忠君之事”。有时从权力部门来电话打招呼,干预某个稿件,也弄不清是组织意见还是个人意见。于是问题变得复杂化,本来正当的舆论监督,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的只好流产。被批评方虽然信誓旦旦“回去彻底整改”,但事实表明,那些违法乱纪、危害环境、侵害民生之类的行为,往往依然如故。

  第三,要对舆论监督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全社会利益为前提,给予舆论监督更大的宽容度,而不是以地方、部门、行业的利益,作为判断舆论监督成败的标准,从而减少媒体的后顾之忧。媒体刊登批评性、揭露性、问题性报道,登不登,登多少,怎么登,都会面临怎样把握分寸的难题。比如,记者采写一篇文章,旨在揭露腐败、关注民生,被批评方则认为有损政府、政法机关形象或影响社会稳定等等。服从谁呢?这个分寸有时就很难把握。安徽巢湖四名学生被错当杀人嫌疑人关押,是否应该公开报道?媒体与办案机关站在各自的角度,态度可能截然不同。我以为见报是对的,对全国都有警示作用。发内参当然可以,但内参的作用代替不了公开报道,强调舆论监督的“度”完全必要,但“度”不应变成越严越好,因为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

  最后,媒体应牢记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职能,要避免浮躁,真正做到帮忙而不添乱。因此,弘扬正义、客观公正,必须成为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操守底线,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国家应该对媒体怎样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同时,合法地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在对某些舆论监督出现反对声音的时候,希望有关领导部门认真听取双方的意见,因为并非谁的“来头大”谁就占有真理。

  李明信同志这一番意见与看法,既是一位资深法制期刊老总的心得与经验,更是一个有关舆论监督研究的的心声与成果。

  2010年夏天,李明信同志光荣退休。于是,《民主与法制》杂志总编的接力棒就传到了笔者手中。当时,李明信同志对我说,你来接任总编,也算是一个华政之缘。因为当年《民主与法制》的创刊,正是借用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杂志的刊号。如此说来,我与李明信同志其实也有一个法制媒体人之缘。当李明信同志在法制日报做得份风生水起之时,我则在与法制日报一样同属司法部管理的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杂志供职。当时谁也没想到,20多年后的2010年,我们竟然成了前后任关系。

  现在,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李明信同志正处于乐享退休生活状态之中,偶尔出门远足旅游或者与老同事老同学聚聚,大多时候是在家写写诗词、发发微信,可谓悠哉游哉,令人羡慕。

《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前任老总们有多传奇?_阿桂




从名誉社长开始说起的社长传奇故事

  作为我国创刊最早的法制期刊,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影响力,《民主与法制》确实创造了许多传奇。不仅杂志成了中国的传奇,在我之前的前任老总们也都成了传奇。可以说,因为《民主与法制》杂志的诞生与发展,也因为他们本身的神奇经历与不凡成就,他们一个个都成了传奇。

  需要说明的是,同样神奇、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有民主与法制社的社长们。

  首先需要重点介绍的是我们的名誉社长王仲方同志,这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中国法学界的著名社会活动家。

《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前任老总们有多传奇?_阿桂


责任编辑:刘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