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填补死刑研究空白的一部力作 ——品读《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_向渊而行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独醉江湖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1-22
摘要:填补死刑研究空白的一部力作 ——品读《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谢小剑 在域外,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刑事司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刑法大幅度减少了适用死刑的罪名,特别是2007年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

填补死刑研究白的一部力作

——品读《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谢小剑

在域外,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刑事司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刑法大幅度减少了适用死刑的罪名,特别是2007年死刑复核权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后,死刑数量大量减少,我国在落实“少杀、慎杀”死刑政策,限制死刑适用上有了极大的推进。然而,死刑的存废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该问题离不开对死刑判决形成及其影响的一线观察,这已经成为制约死刑存废讨论的重要学术问题,但基于该问题的敏感性及难接近性,学者很难深入研究,而置身其中的检察官、法官却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正是填补该空白的一部力作,由南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熊红文力作,初版深受好评,201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再版,作者再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完善,添入了作者对死刑制度的新观察、新思考。一个坚定的死刑废除主义者,却作为公诉人促成死刑判决,其将如何处理价值冲突,这个问题吸引着读者进入案例,一步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历路程。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的可读性非常强,笔者开卷后即被书中十个鲜活的死刑案例深深吸引,不忍释卷。该书通过十个生动的案例揭示出死刑制度的十大问题:死刑剥夺人最后的尊严、死刑断送挽救年轻生命的可能、死刑滥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治安、死刑导致罪犯不计后果、死刑掩盖了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死刑成为司法向被害人妥协的恶果、死刑让悲剧在被告人家属中重演、“相对错杀”的死刑种下仇恨司法的种子、死刑无法根除病变、对激情杀人死刑没有应有的威慑力。最后,作者归纳出破解死刑的密码:在我国“杀人偿命”是死刑存在的思想根源;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滋生死刑犯罪的土壤;未来要破除死刑威慑力的神话,应以生命权利本位、人性宽容作为废除死刑的根本理由和途径。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实证性强。如果说实证研究要深入实践调查,作者则直接作为案件公诉人亲历死刑判决的前前后后,得到的是比田野调查更可靠的一手材料,为近距离观察死刑制度,提供了可能和可靠的素材。书中呈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不局限于案件卷宗中的笔录,还包括死刑犯日记、临刑前验明正身笔录中的临终遗言、在看守所内的生活、当事人给办案机关的信、死刑犯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言说、作者和死刑犯的直接对话、死刑犯被执行死刑时的身体反映等,特别是审判前后死刑犯对家人、社会、被害人、生命的真实表达,让人看后唏嘘不已。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避免了其作为“当事者”带来的狭隘视野,而是跳出迷局,从客观的角度再现死刑判决的“产生”机制,弥补了学界对死刑裁判过程缺乏近距离观察的缺憾。无论死刑制度如何发展,这些案例都作为史料而极具学术价值。


 该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国问题意识强。该书通过十个案例破解死刑密码,通过作者在办案过程中深刻感悟,论证了我国废除死刑的必要性,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死刑判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死刑判决不仅受制于事实和法律,更受制于死刑判决背后各种力量、价值的博弈,受制于判决时的刑事政策,受制于被害人的复仇心理及其激烈的表达方式,受制于舆论对案件的态度,受制于死刑辩护律师的专业水平。在书中,我们看到公诉人、法官、庭长都无法按其本意裁决,揭示了当前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从刚入行未提有助于避免死刑的公诉意见,对死刑判决内疚不已,到后来主动提出量刑建议以避免死刑判决,却反而因为刺激被害人而促成了死刑判决,令人扼腕,揭示出我国死刑判决的不稳定性,不深入司法实践,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可以说无论是否赞成废除死刑都应当去品读该书,若没有这些直观感受和对实践的了解,不过是在空谈死刑的存废,而不能深入讨论“中国死刑”的存废。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切入视角创新。该书深入死刑犯内心,探究死刑犯作案前、作案时、审判时以及面对死刑时心理变化,事实上这是讨论死刑存废的新路径。死刑犯的传统素描是穷凶极恶的形象,而作者深入其内心世界,将其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虽然一念之差,实施卑劣可恶的犯罪行为,却也有对家人的深情,也知是非对错,也渴望重获新生,对其改造也并非不可能。


 笔者也曾经是办理死刑案件的检察官,曾经代表检察院监督死刑执行,枪响过后的一片死寂,死刑犯临终前沉重的喘息声,以及补枪前的哀鸣,令人心生恐惧、怜悯,特别当有的罪犯未必需要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时,更加心痛不已。而该书进一步告诉我们,反对死刑绝不仅在于可能错杀,以及死刑判决产生过程中可能的非正当性,更在于死刑对罪犯家庭的伤害,死刑本身在人道性上的争议。


 总之,全书充满对死刑制度的理性思考,既高屋建瓴,也细致入微。我们可以在书中为反对死刑的种种学术观点,找到较为充分的实践支持。全书语言朴素、简洁、准确,很多论点具有创新价值,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写作能力,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佳作。

责任编辑:独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