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文系潇海君同事@半尘居士原创投稿。“诸葛亮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于诸葛亮,我以前也是顶礼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读史的深入,觉得印象中真实的诸葛亮越来越不对劲了。” 诸葛亮是神仙,这可能没多少人怀疑。隆中对、借东风、空城计……一桩桩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将诸葛亮描绘得比神仙还神气。诸葛亮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于诸葛亮,我以前也是顶礼膜拜,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读史的深入,觉得印象中真实的诸葛亮越来越不对劲了。 诸葛亮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阳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人,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享年54岁。正史、野史对其都有详细记载。正史记载以《三国志》为主。《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编著的,是专门记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是研究三国历史人物的主要史料。《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野史以《三国演义》为主。《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被誉为明清四大小说之首,雄居中国小说界霸主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创作的。早年了解的诸葛亮,主要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这是小说中神化了的诸葛亮,其中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借东风、空城计、连环计、反间计等等,都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中的只言片语和民间传说杜撰出来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而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却主要生活在《三国志》中,这才是真实的诸葛亮。近些年来,草读了陈寿的《三国志》和有关史料,对诸葛亮有了别样的认识。早年心目中神化了的诸葛亮也逐渐明晰起来。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小说中神化了的诸葛亮与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大相径庭甚至判若两人,比如《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很有计谋,而《三国志》里却说他缺少谋略。在这里我试图将诸葛亮请下神坛,还原其真实历史面貌。 诸葛亮家庭出身比较好。诸葛亮父亲叫诸葛圭,东汉末年在泰山做过郡丞,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其祖上还有个叫诸葛丰的人,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这可能是现在的厅级以上干部了。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都是由叔父诸葛玄带大的,兄弟俩早年生活挺不容易的。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也是个做官的,曾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这是个不小的官了,可惜当他带着诸葛亮兄弟去上任还没到任在途中就被免职了。诸葛亮十六岁的时候,叔父诸葛玄也死了。诸葛亮虽然父母去世得早,但出身官僚世家,家境应当还可以,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诸葛亮少年稍有名望。诸葛亮年少时身高八尺,喜欢吟诗,有点才华,人称“卧龙”。诸葛亮少年自负,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等名人相比,但认同的人却并不多,认为他志高才疏学浅而加以嗤笑。但有一个叫徐庶的人慧眼识英才,赏识他。这个徐庶是很有名的三国名士。徐庶出名一是因为他孝顺,徐庶投靠刘备后,曹操抓了他母亲,徐庶知道后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说明他这个人非常敬爱母亲,母亲在他心目的地位至高无上,这也许就是成语方寸大乱的出处;另一个就是他忠诚不二,徐庶为救老母不得不进入曹营,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给曹操任何计策,这也许就是成语一言不发的出处。也正是这个当时很有名气的社会名流徐庶,成为诸葛亮一生重要的引路人。还有一个襄阳名士黄承彦也看重诸葛亮,主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只不过黄承彦的女儿是个黄发黑肤的丑女,但诸葛亮却并不嫌弃,传说诸葛亮这个丑夫人很有才华能力,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这也是诸葛亮的一桩历史趣谈。 诸葛亮与刘备联盟于隆中茅庐。当年,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兵败流窜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新野。在新野隆中,刘备和徐庶先见了面。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就向刘备极力推荐了诸葛亮。于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便横空出世了。“三顾茅庐”描绘的就是刘备如何邀请诸葛亮出山共创大业的。刘备三顾茅庐这个事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的,《三国演义》对此描写得细致精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记载,但很简单,“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里所写的“凡三往”应该就是三次,也就是说刘备到诸葛亮居住的地方隆中去过三次,第三次才得到诸葛亮的接见。为什么去了三次才见面,则不得而知。罗贯中也太有才了,单凭“凡三往”这三个字,就被他演绎出一个礼贤下士的精彩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但“凡三往”这三个字也确实有点味道,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刘备当时求贤心切,为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三次亲自出马。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刘备当时空有满腔抱负,无兵无将特别是无军师,身边关羽、张飞两个兄弟力气倒还是有,脑子就欠缺得很。二是诸葛亮也很牛的,地位不高调子不低,这也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他其实也很想见刘备,之所以前两次不见,是想吊他的胃口,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隆中对”是诸葛亮送给刘备的见面礼。也就是隆中这次历史性的茅庐会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并且造就了刘备蜀汉集团,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历史风云人物。在这次茅庐见面会上,诸葛亮不失刘备所望,倾其所学、指点江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著名对策,史称“隆中对”。“隆中对”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对刘备与诸葛亮会晤时,诸葛亮为刘备集团今后发展壮大夺取天下所提出的策略的概称。所谓隆中,就是诸葛亮当时居住的地方;对,就是计谋、策略(潇海君注:之所以称“对”,是对策,应对之策,应对之计谋)。“隆中对”也确实是存在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详细记载。诸葛亮也就是凭这个千古一对——“隆中对”,在刘备面前树起了自己的威信,奠定了自已的发展基础和历史地位。《三国志》将“隆中对”记载为:“亮答日:‘自董卓已来……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天下有变……诚如是,遇霸业可兴,汉室可兴矣。”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主要内容有三:第一、诸葛亮明确告诉刘备,以你现在的实力,无法与曹操、孙权抗衡,不可硬拼、只可智取,否则死路一条;第二、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是个好地方,并且现在占据这个地方的人刘璋昏庸无能,可以夺取,作为根据地,以此为基地攻取天下;第三,荆州(今天的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一带)是个战略要地,非得到不可,作为攻击曹魏的桥头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