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书边话(七十七):“臭豆腐”效应_断桥梅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网友投稿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1-22
摘要:旅居京城四年间,闲暇里便去淘书。谁想,淘书跟打牌、下棋一般,也能上瘾,进而成癖。淘书时恪守规矩,品相不好的不买,盗版书不买。品相不好,正如人的相貌,一眼就瞅明白,可这盗版书有时就难以鉴别。 之所以忌恨盗版书,不纯是法律意识,主要是曾被害过

旅居京城四年间,闲暇里便去淘书。谁想,淘书跟打牌、下棋一般,也能上瘾,进而成癖。淘书时恪守规矩,品相不好的不买,盗版书不买。品相不好,正如人的相貌,一眼就瞅明白,可这盗版书有时就难以鉴别。


之所以忌恨盗版书,不纯是法律意识,主要是曾被害过。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夏日。当时在北邻的古城青州参加业务学习。盛夏的午间,炎热而又漫长。午饭后在荷花桥头散步,偶遇一个旧书摊,遂花十元钱买了本厚厚的《容斋随笔》,准备以此打发无聊的时光。回到教室打开翻看,却发现品相还不错的书里,有不少的错别字,再读,竟然有错行,才知道买了盗版书。扔掉吧,书中的文坛趣事、历史珍闻像鹅毛挠心,让你心里痒得很;读吧,有些错别字,让你对文中意思琢磨不透。真是如啃鸡肋,食之难咽,弃之可惜,把自己好一个折磨。正应了老辈的那句俗话:贱钱无好货,省钱买瘸驴。


     本该吃一堑长一智,可这盗版书却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让你即使火眼金睛也难以防范。当读罢《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就想接着读余的其他书。去报社附近的书店购回精装本《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和《霜冷长河》(作家出版社),后来又网购了《中国文脉》(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次找出来重读,大吃一惊:曾经读过的《文化苦旅》,竟然没有目录,这确实不曾发现的。说盗版吧,印刷精美,并没错别字,更没发现明显的标点错误,可谁家出版的书籍没有目录呢?


其实,盗版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余秋雨本人。他在《霜冷长河》中写道:“我的书被疯狂盗版,各种各样的版本充斥书市,演讲录、文集、全集都有”。“有的盗版本连我自己也分辨不出,曾与妻子购了一大批送人,后来见到报纸上有一篇专谈识别真伪《秋雨散文》的书,才知道我本人送出去的也全是盗版本”(《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假如说,在法治不甚健全的年代,非法出版商为谋取高额利润大肆盗印畅销书还情有可原,可在法规制度相对健全的当下,依然任由盗版读物音像制品横行,就得考虑执法不严,还有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了。


当然,作为读者,也能不能为贪图便宜而任购盗版读物,这有助纣为虐之嫌。这不是说别人,首先在检讨自己呢。看看,当下我正在读的《借我一生》(作家出版社,购于2013112日),就是典型的盗版书。淘得此书时,有些欣喜,当机在扉页上奋笔写下:“此书乃盗版。但于青塔书市书堆中弹尘捡起,便不忍心放下。刚刚网购了秋雨的《中国文脉》,结合读其自传,大有裨益。另,老家有此珍本,供藏之。”尽管,这是自己明知盗版而故意买之的首次,但其贪便宜之心态,溢于言表,完全违背了自己规定的淘书规矩。


既然是盗版书,干嘛不赶紧付之一炬呢?“老家的‘珍本’找不到了,先读完再说”,看看,这心态又纵容了盗版书一回儿。唉,闻之臭,吃着香啊!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