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明 自打2014年开始加入马拉松比赛行列之后,一直期望能在自己的家乡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 2016年,我终于等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今年8月初的某一天,在出差途中突然看到了南昌马拉松比赛报名的消息。 此前每次参赛报名一般都要请示家里领导,此时因为乡情难却而不管不顾了。于是,当即在手机上完成了报名的手续。回到北京,立即向家里领导履行报备程序。家里领导一看生米已经做成熟饭,只好同意报名。不仅如此,她也当即决定报名,以显示自己作为江西媳妇对家乡的忠诚与热爱。只不过她报的是半马,后来到比赛现场才发现应该报全马,因为此前她也没想到南昌马拉松的赛场与服务如此之好。 尽管只在自己的家乡生活了19年,尽管已在北京工作生活了31年,但我最念念不忘的还是江西老家。从比赛的视角来看,现在的北京应该是我的主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现在我工作生活的北京只能算是我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第二主场。毫无疑问,江西老家才是我的第一主场。 9月17日,我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跑出了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以来的最好成绩——4小时04分。作为我的第二主场,北京马拉松给我带来了三个人生秘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日积月累。 作为我的第一主场,南昌马拉松将带给我什么呢? 2016年11月20日8时整,首届南昌马拉松比赛如期在南昌的浦东——红谷滩秋水广场开跑。 作为江西人,此次来到南昌参赛,显然就相当于回到主场。事实上却是如此,此次南昌马拉松比赛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到了主场的魅力所在。在许多人眼里,所谓主场,就是从场地到气氛、从队友到观众、从裁判到对手,都有利于自己的现场发挥与好成绩的取得。 在我看来,此次南昌马拉松确确实实成了我的主场,而且还是第一主场。为什么呢? 一是赛道很熟悉。 比赛开始,花花绿绿争奇斗艳的选手们陆陆续续地踏上了起跑计时地毯,一路向前,穿过了红谷大道,跨过了八一大桥,拐过了滕王阁,环过了青山湖,冲过了八一广场,掠过了百花洲,越过了南昌大桥,绕过了三角洲,跑过了赣江大道,最后回到了秋水广场。 赛道是评价一场马拉松最主要的硬指标。按照组委会为此次比赛赛道的设计初衷,是让所有的参赛者能够经历南昌所有有代表性的景观与景点。从雄伟壮观的八一大桥到庄严肃穆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到世界闻名的“南昌之星”摩天轮,从美丽的青山湖风景区到以“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闻名的秋水广场。可以说,整条路线自然流畅地展现了南昌的城市特色,也把最核心的地段、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了选手,从而让每位选手都能用脚步丈量南昌,用心感受英雄城。如果说秋水广场是展示了南昌的发展风貌,那么滕王阁则是显示了南昌的历史底蕴;如果说八一大桥是叙述了改革开放的传奇故事,那么八一广场则是留下了中国革命的神奇转折;如果说青山湖是展现了英雄城的自然灵气,那么百花洲则是表现了豫章郡的文化韵律…… 对马拉松选手来说,少一些上坡下坡就是好赛道。在此次南昌马拉松的赛道上,尽管跨越了两座大桥,但这两座大桥不高也不陡,不至于成为虐人的赛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环绕青山湖的赛道设计,既让人爽心悦目,更令人心旷神怡。当荡舟青山湖的观众为我们加油时,不知不觉,我们竟然很快就环绕青山湖跑了一圈。以致于我们跑出青山湖时,还有些恋恋不舍。 当然,让选手印象更深刻的还是赛道沿途的定点演出。据说,沿路安排了21个文体活动的定点演出。在这些演出节目中,既有动感热烈的街舞、啦啦操、管乐,也有互动效果强烈的社区文化团队的表演,还有传统趣味十足的龙舞、轿舞、踩高跷,又有地方特色明显的红歌表演,更有展示南昌道情、西湖得胜鼓、朝阳洲排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节目。另外,赛道沿线从起点到终点的音乐加油站,更是让选手感受到了音乐与运动结合的加油节奏。所以,此次南昌马拉松的赛道让我们感觉好像成了一条美丽而富有动感的音乐赛道。 对我个人来说,整个赛道都是我基本熟悉的路名与地名。跑过熟悉的街道与大桥,身在主场的感觉油然而生。
二是观众很热情。 作为江西省城的首届国际马拉松体育盛会,此次南昌马拉松据说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俄罗斯、台湾、香港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名选手参赛。尽管在江西省内已有上饶马拉松、婺源马拉松、仙女湖马拉松等赛事,但从规模与规格上都无法与南昌马拉松相比。 可以说,这在南昌历史上绝对是一次空前的盛事。所有参赛选手都感觉到,南昌几乎在举全城之力支持这项赛事。别的不说,就说观众。从当天比赛沿路的观众参与度来看,我们感觉几乎全城的南昌人都聚焦到了赛道的两边。要说“万人空巷”,可能有点夸张,但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八九不离十。我一位曾任地市中院院长的大学同学江涛,竟然也与夫人一起在赛道边上为我加油助威。此时的他,显然已经不把自己当成一位厅级干部,而只是一位普通的观众。另一位大学同学吴一丁也是“法律人奔跑吧”跑友,她老家在南昌。回到南昌比赛时,竟然所有亲戚都要请她吃饭,还跑到赛道上给她鼓劲,在终点举旗为她庆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