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蒋志如:试论法学学术性书评论文的基本品格 ——以《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及其书评为中心的分析_jiangzhiru2(2)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蒋志如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18
摘要:简而言之,中国法学界根本不重视书评,还不要说学术性的书评文章,至少从上述的形式上阅读有这种效果。这也表明中国法学界还没有厘清学术性论文、学术性书评、书评文章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形式上都没有处理好这些关

简而言之,中国法学界根本不重视书评,还不要说学术性的书评文章,至少从上述的形式上阅读有这种效果。这也表明中国法学界还没有厘清学术性论文、学术性书评、书评文章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形式上都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

第二,从内容上上解读。

当然,在这里,笔者无法对当下中国所有的书评文章做一个详细阅读和梳理。其实,也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在这里,笔者将选择达玛什卡的《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一书[16],及其对该书解读的书评论文进行解读,并且结合笔者可以查阅到的、关于该书在美国杂志上发表的书评文章, 以分析中国(学术性)书评文章存在的缺陷(当然,这也是中国法学界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选择达玛什卡这本书(及其对该书的书评文章)的原因在于:中国作为后进国家与美国作为自然演进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美国法学家、法律界在思考本土法学、法律时可以不考虑中国,而中国却不可以[17],换句话来说,即中国必须关注西方、关注美国,甚至关注他们的思考方法或者观察工具,进一步说,我们必须在比较法视野下观察世界司法程序,以思考、建构中国新的司法程序[18]。达玛什卡的这本著作,则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西方、甚至是全球司法程序的一个工具,而且是一个比抗辩制与纠问制等方式更为有效的工具。

我们在怎么阅读该书、怎么利用这个工具为我们解读西方、中国司法程序的过程,它们可以为揭示出中国在法律(学术性)书评论文的基本状况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和思考素材,我们更可以从这里看到(学术性)书评文章与学术性法学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可以为我们从是法学研究提供一个相对有效、也很容易进入的入口——这些内容会构成本文剩下的几个部分,并在最后作结。

当然,我们必须记住一点,即思考、构建中国新的司法程序还有一项任务需要完成,即解读中国传统的、现有的本土司法程序情况,但不是本文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只关心前者。

请看下面的分析:

三、中国法学书评论文领域的现状分析(二)

——以《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及其书评为中心的分析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在1986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以下简称《司》)[19],由郑戈博士翻译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在中国大陆出版。自在美国出版以来,根据笔者能够收集的资料,英文书评有4篇;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从学术期刊网搜集的话,大约有7篇文章[20]。

现在我们就以这些资料为素材,分析它们的基本情况,先分析中国的情况:刚才已经提及的、在中国大陆语境有7篇文章真正与达玛什卡的《司》有关,分别为:

在2005年,林毅坚的《法律转盘上,政治骰子活跃地跳转着——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过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之感》[21],和黎敏的《比较刑事司法程序的一个绝好读本——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过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22];在2006年,张海光的《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司法转型问题》[23],周宗良的《中国司法转型的实然、应然与路径——从达玛什卡的司法类型学出发》[24];在2007年,周云秋的《民事案件管理制度移入中国之质疑——从达玛什卡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得到的启发》[25];在2008年,姚明斌的《程序研究的“法—政”范式——读<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26];在2009年,赵宇的《司法程序的政治维度——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27]。

如果对上述论文进行梳理的话,笔者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

其一,从学术规范观察这些论文。凡是从事学术论文(包括书评)研究,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看看别人怎么说这个问题——这也是达玛什卡秉持的态度,他说“……如果我们不首先指出为什么对别人已经想过或者说过的东西不满意,就忙不迭地提出新的方法和思路,这无疑是草率的[28]”。

参考文献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示,因为在文章中列出并参考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至少表明作者阅读并思考过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虽然没有标明也不代表没有阅读和思考,也能表达了被阅读的相关参考文献不值得参考或者不具有相关性不需要参考这些先前的文献。从上述7篇文章看,除了周宗良的《中国司法转型的实然、应然与路径——从达玛什卡的司法类型学出发》一文参考了其他文章(一共参考了三篇他人的、围绕该书而写作的文章[29])和第一篇林毅坚的《法律转盘上,政治骰子活跃地跳转着——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下的法律程序>之感》或者黎敏的《比较刑事司法程序的一个绝好读本——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过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一文(第一篇不可能参考其他参考关于该书书评的文章)[30]外,其他作者均没有在参考文献中提及以前已经对达玛什卡的《司》一书的文章,而且即使相距最远的在2008、2009年发表的最后两篇文章也没有提及该文以前相关文献。

另外,从文章描绘的情况看,也看不到后来作者对以前相关文献的梳理,实际上连相关的文章、作者情况也没有提及,更不要说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当然,刚才提及的周宗良的《中国司法转型的实然、应然与路径——从达玛什卡的司法类型学出发》一文例外,他在文中对以前的相关文献略有梳理和分析。

其二,从这些文章的实质内容看,是否有知识增量。

达玛什卡的《司》一书2004年6月在中国大陆出版,在2005年5月就有该书的书评文章发表[31]。如果依据出版时间的先后的话,则是《法律书评》第三辑刊载的黎敏的《比较刑事司法程序的一个绝好读本——读<司法和国家权力的过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一文最早;从该文的内容看:

该文由4个部分组成。但第1、2部分都是对《司》一书研究方法的评述(实际上是对该书导论的点评,当然作者已经不是直接表达对该书的评价,而是放在历史视野下考察这3种研究方法);第3部分才是对该书主要内容的思考,对达玛什卡的分析工具进行详细展示(包括了该书的第1、2、3、4、5章);第4部分是对第6章的思考,而且也是放在西方法律程序发展史的视野下解读[32]。如果要对该文做个评价的话,黎敏偏重于从历史角度解读该书的研究方法和司法程序类型;当然也对该书的主要分析框架国家权力和职能做了一个内容上的逻辑展示,不过在我看来,这不是作者的重点,而且作者也没有指出背后的蕴含,仅仅就是论事而已。

责任编辑:蒋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