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和太阳神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17-07-12
摘要:学点哲学 2017-04-28 01哲学团队 尼采(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在哲学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这不单是因为他对后世思想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因为他别树一帜、难以归类。很多经院以至现代时期的哲学家,我们都会大致归类为某某学派的思想家,而这种归类即
学点哲学 2017-04-28 01哲学团队 尼采(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在哲学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这不单是因为他对后世思想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因为他别树一帜、难以归类。很多经院以至现代时期的哲学家,我们都会大致归类为某某学派的思想家,而这种归类即便不能一言道尽其哲学立场,但至少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对于尼采,似乎所有传统标签都难免变得误导,容易让人以「X理论的倡导者」这种眼光阅读尼采。英语版维基百科就把尼采列入德意志观念论这一学派中(除此之外还有欧陆哲学和形上意志论,这里先暂且按下不表),这就已是颇有问题的理解,因为尼采其实对传统观念论抱着非常批判的态度。 让我们先略谈一些尼采的生平背景。尼采绝对是个才华洋溢的人,年少时就读精英寄宿学校Pforta,是德国观念论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校友。毕业后他入波因(Bonn)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和福音派神学,及后放弃后者并跟随他的古典文学指导教授李秋(Friedrich WilhelmRitschl)转校莱比锡(Leipzig)专攻古典文学。他以廿四岁之龄当上巴塞尔(Basel)大学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时他其实并未获得大学执教资格,即Habilitation,但得李秋全力支持下获莱比锡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廿六岁就写了《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Trag?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的原稿,并于廿八岁正式出版。 早期的尼采是叔本华哲学的支持者,也跟音乐家华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友好。然而,后来却绝交了,并指出华格纳是他的一场大病,也说过其音乐过分沉溺于反犹太主义思想。 屡经波折的悲剧 早期的他是叔本华哲学的支持者,也跟音乐家华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友好。骤听很似是「成功」人生的前奏,但其实是他波折人生的起点。他曾两度尝试转职为哲学教授。他第一次于1871年向巴塞尔大学申请,第二次于1883向莱比锡大学申请,可惜均被拒绝。在生的时候,他的哲学著作也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注意。感情生活上,他同样挫败连连。他追求过(至少)两名女子,结果亦跟他的两次转职申请一样。在1870至1871年间,尼采以医务兵身份参与普法战争,这期间他曾感染白喉和痢疾,而自此他的身体健康亦每况愈下。 1865年,华格纳的《崔斯坦》在慕尼黑首演,尼采也没有观赏过现场表演,但他和朋友找到歌剧的钢琴谱,并赞叹华格纳的音乐是「属于未来的音乐」。后来,华格纳和这位比他小廿三岁的古典学学者建立友谊,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也赞扬华格纳音乐是对抗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新希望。1876年第一届拜鲁特音乐节(Bayreuth Festival)举行,华格纳的大作《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Nibelungen)就是开幕首演的重头戏。尼采也在此时和华格纳彻底决裂,尤其讨厌华格纳大力鼓吹「德意志文化」和沉醉基督教教义。尼采往后也出版一本小书《华格纳事件》,批评他的音乐并不肯定生命,而是在欧洲散播的颓废疾病。 于1879年,基于疾病他必须从古典文学的教席提早退休。他五十六年的人生中,最后十年在精神病(及失明)中渡过。虽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出现过一个多产阶段,但可以说,他于文坛活跃的健康日子不过廿多年。酒神及太阳神 尼采以文入哲的背景跟他的哲学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以哲学美学观理解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戴奥尼索斯(Dionysus)的意涵并借代祂们来诠释悲剧的起源,更以此为蓝本理解哲学思想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太阳神和酒神同是宙斯(Zeus)的儿子。太阳神是逻辑理性之神,而酒神则是混沌与情感之神。于《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认为阿波罗和戴奥尼索斯象征着古希腊艺术世界中的两股驱力(Kunsttriebe),而祂们的关系并非单纯如逻辑真假「有你无我」般的壁垒分明。 或许我们可以将之比喻为男女关系:两者在不一致的状态下并行、互相刺激和带来新生。阿波罗代表着具象的艺术(bildliche Kunst),与之相联的是光、梦、美、表象和个体区分;而相反,戴奥尼索斯代表着非具象艺术,是一股趋近疯狂、超越界限和模糊自我的驱力。前者导生出语言、图像及知识,追求的是和谐美和中庸;在更广博的脉络理解下,人们在对真理、审美、以至宗教道德的传统理解和追求下,都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太阳的后裔」了。而后者则指向一个原初状态:尼采称之为「原一」(Das Ureine)。 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全题的翻译应是《悲剧自音乐精神的诞生》,这里的音乐精神就是酒神传统于文明中表现的形式。 简单来说,「原一」就是所有事物的原始基础。由于它是事物个体化前的状态,所以相对之下它代表着的就是混沌,但同时也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就艺术形式来说,传统绘画和雕刻就是太阳神驱力的产物,而酒神的艺术就是音乐和舞蹈。绘画给予我们的是表像,而表像让人以为表像之外有对应着表像的真实世界,人对真理的刻板认知以至对救赎的幻想(无独有偶,这亦是西方绘画传统中的一个主题)与太阳神驱力紧紧相连。酒神的音乐和舞蹈则是现世的艺术形式,它们表现的是躯体,指向的是当下之中人与自然本源的契合。 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层面来看,酒神戴奥尼索斯所象征的是原初的野蛮状态,而太阳神阿波罗则是文明的起源。原一本身并不带来任何文明形式,只有通过太阳神的介入,原一才会得到有意义的转变,酒神的驱力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得以透过音乐和舞蹈得以呈现。尼采视音乐和舞蹈为戴奥尼索斯的遗产,是因为两者可以强烈挑动人的情感,过份的投入甚至可让人趋近疯狂或逾越日常规范。演员与歌者构成希腊悲剧的两个重要元素,希腊悲剧融合戏剧和音乐,就是在这两驱力纠缠交织下催生的文化产物。就其文化作用来说,阿波罗的驱力透过悲剧中的英雄抗拒波折的命运,而呈现出人类所面对的各种苦难;戴奥尼索斯的驱力则透过歌咏让人超越个体区隔及苦难、重拾与原一的自然联系并从而再正面确立人类处境。 悲剧的诞生 然而,尼采认为悲剧精神的衰败始于希腊三大剧作家之一的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在美学上的苏格拉底主义(?sthetischerSokratismus)下,凡是美的都必须是可被理解的。欧里庇得斯受苏格拉底的探问精神影响,他除了减少歌咏的运用外,亦使剧本对话写得更为理性和贴近现实,亦导致喜剧出现并取代悲剧。 其实准确来说,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全题的翻译应是《悲剧自音乐精神的诞生》,这里的音乐精神就是酒神传统于文明中表现的形式。在当时的古典文学界来说,尼采这作品是非常大胆逾矩并且颠覆时人对古希腊文化的看法。它的出版让尼采备受同业攻击,连提携他的恩师李秋对这作品也没多好评。这使得他在古典文学或哲学都不太受欢迎。在1886年的再版中,尼采自己也批评这早期作品「写得差」且逻辑不清晰。然而,对喜爱阅读尼采的读者来说,《悲剧的诞生》可说是必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