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邓莉:《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17-07-09
摘要:学点马列 邓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恩格斯在1890年到1894年之间写了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它们是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和1890年10月27日写给施密特的两封信和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到22日写给约?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写给弗?梅林以及1894年1月25日
学点马列 邓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恩格斯在1890年到1894年之间写了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它们是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和1890年10月27日写给施密特的两封信和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到22日写给约?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写给弗?梅林以及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五封信。这样五封信既有恩格斯写给像弗?梅林这样的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著名理论家的信,也有写给像施密特、布洛赫、博尔吉乌斯这样当时的进步的青年学生的信。在这五封信中,恩格斯和他们探讨了关于社会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信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恩格斯这样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一、恩格斯写作“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恩格斯写作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历史背景。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歪曲和恩格斯的身份自觉。 (一)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首先,来看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它是为工人阶级创立的学说,从它创立开始,资产阶级学者就一直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歪曲,到了19世纪的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地传播,成为了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因此,资产阶级学者对它是又恨又怕,当然要想尽办法来攻击它、来扭曲它。其中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保尔?巴尔特,巴尔特这个人他是莱比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鲍尔巴尔特对于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指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什么?就是认为经济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人或者其它一切因素都被忽略、都被否定。我们今天听到经济决定论仍然觉得非常得熟悉,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从巴尔特开始,到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已经一百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是前赴后继,但是他们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惯用方法一直没有改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责为经济决定论,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所以,我们今天来读恩格斯对于经济决定论这样一种错误观点的反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当然知道,经济决定论是一种错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当然不是经济决定论,但是巴尔特当时这样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指责,在资产阶级学者当中非常得有影响力。大家都称巴尔特为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经济决定论的第一人。恩格斯非常得有预见性,他看到了巴尔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样指责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潮流,所以,恩格斯当时写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就是反驳这样一种经济决定论的指责。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歪曲第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歪曲。19世纪的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成为了一种思想潮流,非常得流行。当时德国有很多的年轻人都表示自己非常得拥护马克思主义,并且加入了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就是德国的工人阶级政党。这些青年人他们是大学生、青年作家或者是一些期刊杂志的编辑,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高,能说回道,能写文章。但是问题是什么?这些人加入党内仅仅是为了追赶时髦,他们认为,工人阶级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看不上工人阶级,而自己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就是为了来教育和领导工人阶级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这些青年派就是这些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青年人被称为青年派,他们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也认识得不正确,他们把唯物史观庸俗化、教条化,并且和资产阶级学者一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经济唯物主义,也就是经济决定论。我们说了,这些青年派能写文章,他们经常在一些公开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特别是他们还在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关刊物《新时代》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新时代》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呢?它相当于我们过去的《红旗》,现在的《求是》,也就是党媒。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中央电视台、在《求是》上发表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的言论的话,那是表明什么?表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公开支持一些错误的言论。所以,当时这些青年派在《新时代》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党内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引起了党内的思想混乱。恩格斯对于这样一股潮流感到非常得忧心。和恩格斯的忧心不同的是,党内其他一些理论家还有工人运动的领袖对青年派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没有清醒地认识。比如说梅林,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五封书信当中,其中有一封恩格斯就是写给梅林的。梅林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著名的理论家,恩格斯称他为党内一支犀利的笔,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笔杆子。梅林还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也是《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怎么看待青年派?他认为青年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是小孩子造反。小孩子造反有什么要紧?根本不值得一提、不值得重视。所以,梅林他大大地低估了青年派有可能给党内造成的思想混乱,和梅林一样,考茨基也低估了青年派有可能给党内造成的危害,还有,贝贝尔也公开同情青年派。恩格斯看到党内的理论家和工人运动领袖没有认识到青年派有可能造成的危害感到非常得忧心,所以只好自己挺身而出来反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歪曲。 (三)恩格斯的身份自觉第三是恩格斯的身份自觉。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学说,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这种学说的时候,两者有不同的分工。恩格斯对于他和马克思之间的这种分工有两种非常形象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曾经用了一段很长的注释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他说,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天赋和才智远胜于自己,所以恩格斯愿意一生追随马克思。第二个比喻是第二提琴手。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当中。由于整理《资本论》的工作非常得艰苦,恩格斯病倒了,在病床上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在信中,他说,不幸的倒是,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应该代替他,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在恩格斯看来,自己生病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幸的事情是,自己在马克思逝世以后要代替马克思做马克思的事情,他觉得自己不一定能干得好。而他自己应该干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拉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谁来拉,马克思。拉第一小提琴的马克思干什么?那就是对整个理论进行阐释,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拉第二小提琴的恩格斯干什么?就是对于这种理论的阐释、宣传和维护。当马克思主义、当唯物史观受到各种各样的扭曲和攻击时,恩格斯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应该站出来反驳这些攻击和扭曲,尤其是他看到暂时还没有人可以接替一下他这样一份工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写了这样五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来反驳当时对于唯物史观的各种歪曲。书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当中,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形式。书信它和专著或者学术文章有很大的不同,专著或者学术文章它比较系统,也比较严谨。书信,它是私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写起来比较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你比如恩格斯他在给梅林的信当中,他就说,我已经天南海北地扯得太远了。怎么来读书信这样一种特殊的著作形式?怎么来读书信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著作?所幸的是,恩格斯在给博尔吉乌斯的信里边专门给我们作出了指导,他说,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要把握总的联系。这就是说,我们在读书信的时候,不要太过于执着一些具体的词句,只要把握总的观点就好了。 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主要内容按照恩格斯这样一个思想,我想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书信当中的三个问题:第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历史合力论;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问题的指南。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首先强调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这个观点我们很熟悉,因为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根本点。在书信当中,你比如在恩格斯写给约?布洛赫的信中,一开头,恩格斯就写到,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当然,在书信的其它地方恩格斯也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说,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这样的观点,恩格斯在其它地方也反复强调过。在书信当中,恩格斯再一次谈起这个观点,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有两个特别之处。第一个特点就是在书信当中恩格斯阐述了经济因素的含义与内容。我们说,当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上述观点的时候,他们经常用到很多相似的表达方式,比如说,他可能会用到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用到经济基础、经济条件、经济关系、经济因素或者经济状况,这些概念非常得相似,但是细细分析又不完全一致。今天我们的任务并不是要去详细地分辨各个概念之间的细微的差别,在我们看来,这些概念它们总体上是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的,而其中经济条件、经济关系、经济因素和经济状况含义基本一致。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用了这么多相似的概念,很多人就很糊涂。经济条件、经济关系、经济因素到底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别的地方很少专门去论及这个问题,特别是关于经济因素的内容,恩格斯在书信当中是第一次谈起。在恩格斯写给博尔吉乌斯的信当中,恩格斯对于经济关系、经济条件或者经济因素、经济状况它的含义做了明确的规定。他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经济关系指什么?指的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经济关系或者说经济因素它的内容是什么?恩格斯说,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力,这是经济关系当中的决定性条件,除了生产力以外,还有其它制约性条件,它们是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因素、旧经济残余和对外经济交往条件。关于经济因素或者说经济关系它的内涵和它的内容,恩格斯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不用一一展开阐述。在这里,我只想提醒大家注意两点。第一,我们以往经常会认为,当马克思谈到经济因素、经济关系这样一些概念的时候,他指的仅仅是生产力,进而言之,仅仅指的是生产技术,因此,有的人就指责马克思主义是技术决定论。但是,我们看了书信就知道,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在唯物史观看来,经济因素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当然包括生产力,但同时还包含自然地理条件等其它因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这就告诉我们,虽然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是生产力,但是要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经济,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去具体地研究其它起作用的经济因素,我们要看哪些因素可以充分利用,而哪些因素需要我们想办法去克服或者改进。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经济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这是第一。第二,生产力当然是经济因素当中的决定性因素。到底应该怎么样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怎么样去推动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关于这个问题,我提醒大家注意恩格斯在写给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科学却在更大的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们今天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今天虽然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具有决定性的就是生产力的差距,就是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恩格斯这段话告诉我们的就是技术、科学和需要之间的关系。在恩格斯看来,需要才是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我们想一想,社会需要是什么?社会需要对于企业、对于资本家来说,它就是潜在的利益。为了要获取这种利益,资本家和企业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满足这种需要,甚至创造出新的需要。所以我们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创新它不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是在资本逐利本性驱动下必然产生的一种行为。我们今天讲创新,特别我们今天在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被放在第一位。技术创新虽然不是创新的全部含义,但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恩格斯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推动技术的创新它不仅仅是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运动所能推动的,也不是建十所乃至百所世界一流大学所能够推动的,最核心的在于要发挥市场对于创新的推动作用。 书信当中对于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观点的阐述,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归根结底这样一个意义上的。大家去读书信就会发现,恩格斯反复用到“归根结底”这样一个词,用这样一个词来修饰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个词是有深意的。大家去看恩格斯写给约?布洛赫的信,就会发现,在这一封信当中,恩格斯就四次用到了“归根结底”这样一个词,在某些地方恩格斯甚至加上了着重号,这就意味着恩格斯他在提醒我们应当注意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归根结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这样一个词。首先是根源性。根是什么?它指的就是植物的根。我们说一棵大树它长得好不好,根本在于它的根系发不发达、健不健康。,一个社会它发展得好不好,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怎么样,当然是有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要追问到根子上、追问到源头上,就是经济因素。第二,非唯一性,这就是说经济因素它不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其它因素比如说上层建筑也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直接反驳了经济决定论。第三,间接性。这就是说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它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很多的中介和环节才能够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没有能够被人们十分清楚得揭示出来的原因。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它著作当中也经常强调,特别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马克思对于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三十多年的总的结论做了一个基本的概括,在其中就有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最为精炼、也最为经典的表述。当然,如果同志们去看马克思写的这样一个序言,就会发现,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阐述不能不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个遗憾就是马克思主要是强调了物质生产活动、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意识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而对于上层建筑它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反作用则论述得比较少,或者说基本没有论及。这就有可能使人们产生一个这样的误会,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它只看重经济因素,而不看中经济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有可能使人们指责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比较少谈论上层建筑和它的反作用?恩格斯在书信当中做了一个解释。恩格斯首先承认,我和马克思早年在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时,确实是把重点放在了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它意识形态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为中介的行动上。但是,我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恩格斯说,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它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论敌是谁呢?那就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他们的论敌就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强调精神、强调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唯物史观就要强调物质生产活动、强调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辩论,在辩论当中一定要立场鲜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只有这样,才能够观点鲜明的把对方驳倒。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和唯心史观进行论战的时候,就主要的是强调了被唯心史观所否定和忽略的方面,也就是经济因素、物质生产活动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导致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之前论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时,主要是侧重于对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立场鲜明地反驳自己的论敌唯心史观,他们就主要的是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比较少地论及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在书信当中,恩格斯做了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下)邓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书信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恩格斯看来,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又包括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与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意识形态。在观念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和法律,它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当中的制度化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设施,它指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观念或者学说。在恩格斯看来,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它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历史,它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逻辑。但是,恩格斯强调,上层建筑它只具有相对独立性。什么是相对独立性呢?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我们说一个小孩子未成年的小孩,它当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能不能完全独立呢?当然不能。他由于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他在很多方面还依赖于成年人,所以,他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只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上层建筑也是这样,它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能够完全独立。为什么我们这样说?首先从起源上来看,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它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一种分工的形式。国家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时没有国家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出现产品的剩余,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分配这些剩余的产品。最开始这些产品当然是平均分配,慢慢地,这些氏族的首领就会产生一种私心,把这些剩余产品据为已有,逐渐地就会出现贫富的分化、阶级的分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威胁正常生活的秩序,使正常的生活难以持续,这就产生了国家来调控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把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国家产生以后,就要有统治者,就要有一部分人专门来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有了公共管理者,它和统治者共同形成了统治阶层。有了国家,人们做事还要有规矩,这就需要立法,还有要维护这种规矩的人,这就需要执法者。国家产生以后,还需要对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说明,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法的,这就需要意识形态家。所以我们看,国家也好、法律也好、各种意识形态也好,它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逐渐独立出来的一种分工形式。不仅从根源上来看,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它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从它的发展过程而言,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仅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恩格斯就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也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就整个上层建筑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它的发展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代表的当然是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生活当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层的利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民主它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就是金钱政治。我们看到的美国民主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公开的、平等的论辩,但是它背后比的却是谁的钱袋子更鼓。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主导,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完全去反应统治阶级的利益。大家想一想,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不仅仅不能够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如果说政治和法律这样离经济基础比较近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话,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观念意识形态是不是就完全独立于经济基础?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以哲学为例。我们都知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恩格斯也非常自豪地说,虽然德国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德国在哲学上能拉第一小提琴。德国古典哲学它的创始人是康德,之后又出现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后马克思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创立了新的哲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表面上看来,哲学和经济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一个哲学家超越另外一个哲学家的过程,它就是学生批判老师的过程。和经济有什么关系?从哲学的特点来说,哲学概念非常的抽象,很多人认为哲学很高,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哲学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哲学完全不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呢?当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德国古典哲学,我们要说,如果你不理解德国的经济和由此决定的德国的政治状况,就不可能理解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指的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在这样一个时期,德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德国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发展的反应,它就是德国的哲学家对这样一个过程的在理论上的反思。我们再说德国哲学的特点,德国古典哲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得晦涩难懂。大家去读黑格尔和康德的书,就会发现非常得难读,读不懂,很晦涩难懂。为什么德国哲学会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去了解一下德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就能理解这一点。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德国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了,但是,德国的资本主义的发达程度远远比不上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虽然德国的资产阶级和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一样,有革命的要求,他们也想推翻封建贵族阶层的统治,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当然不敢起来直白地表达自己革命的愿望。德国的这些哲学家当然都非常得聪明,他们能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他们也能够把握德国的资产阶级这样一种革命的愿望,但是他不敢直白地去表达这种革命的愿望。于是,就把这种革命的愿望隐藏在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的背后,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古典哲学如此晦涩难懂的原因。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经济基础对于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确实没有像它对政治和法律的影响这样直接和明显。所以,他认为经济基础仅仅是哲学的意识形态的消极的基础。他认为,经济基础要对哲学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需要经过很多的中介和环节,而其中政治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和环节。既然经济因素对于哲学这样一些意识形态的影响很难被发现,被各种各样的中介和环节所掩盖。我们应当如何去揭示这些意识形态和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恩格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他说,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但是,如果您画出曲线中的轴线,你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也就是说,咱们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把范围放得更广一些,这样就能够发现,经济基础、经济因素对于哲学这样一些比较远离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去具体地比较康德或是黑格尔的哲学之间的区别时,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发现经济因素对于哲学的影响。但是,我们把时间放得更长一些,我们就会发现,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时期恰恰就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快速的时期。我们也会发现,恰恰是因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那样一种现状和由这种现状所决定的当时德国的政治状况,德国古典哲学才会具有晦涩难懂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沿着同一个方向起作用。这就是说上层建筑它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二种情况就是沿相反方向起作用,也就是上层建筑它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就会损害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但是恩格斯同样强调,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它是有限度的,它是低性的,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讲到这里,我们对于经济因素它的内涵以及它的要素就非常清楚了。经济因素它是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因素等构成的,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最后共同构成了上层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清楚了上层建筑它是有政治上层建筑和哲学、宗教的意识形态构成的。上层建筑它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在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的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再到不适应这样一个永恒的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实现发展的。就像恩格斯所说,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根据恩格斯对于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完整的阐释,我想可以给我们以下三点重要的启示,合理定位、辩证思维和尊重规律。所谓合理定位,指的就是要合理定位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恩格斯的阐述,我们知道,上层建筑当然非常得重要,它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的因素。但是,我们能不能片面的强调上层建筑的作用呢?当然不能。我们以前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就是把上层建筑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特别是把改造人的主观思想、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把物质生产活动放到一边,对于整个社会制度设计也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国民经济接近崩溃。所以,一定要合理定位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一定要坚持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这一条原则。第二是善于辩证思维。通过恩格斯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个领域、各个部分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历史的发展就是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不断地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样一个永恒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要理解历史和现实,就不能够仅仅研究经济因素,还要去研究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研究经济因素只是我们理解现实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马克思可以说是一个官二代,而恩格斯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他们为什么能够创立出为劳苦大众说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如果仅仅是从经济因素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马克思、恩格斯就应当为资产阶级说话。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是因为一种哲学、一种思想的产生,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个人性格,马克思、恩格斯都富有同情心。恩格斯从小就喜欢和工人家庭的孩子在一起玩,对于工人阶级的状况非常得同情。又比如说宗教,马克思出生于一个纯正的犹太教的家庭,在犹太教当中非常得强调公平、平等,而这样一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也得到了体现。当然,还有其它各种因素,不一一详细阐述。所以我们看,如果仅仅是从经济因素出发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就一定会闹出笑话。第三个,我想就是要尊重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规律。我们都知道,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我们在经济建设上的经验能不能够直接移植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建设当中?我想,这是不能的。为什么?因为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它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内在逻辑。我们要搞好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建设,就必须要去研究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它自身的特点,我们要搞文化建设,就要尊重文化发展、文化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要搞好哲学,那就要尊重哲学这样一个学科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少一点政治干预。(二)历史合力论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谈一谈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并不是恩格斯在书信当中首次提出来的,在《费尔巴哈论》当中,恩格斯就已经提出了历史合力论,在书信当中恩格斯再次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是因为经济决定论它和否定、忽略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能动性是相关的,既然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人就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傀儡和工具,这就走向了否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能动性。所以,恩格斯针锋相对地提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不是经济规律、不是经济因素自动地创造社会历史,而是人创造着社会历史。但是我们人创造历史是不是随意的?想怎么创造就怎么创造?当然不是这样的。恩格斯指出,人的历史活动它具有条件性。恩格斯说,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隐晦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历史活动的条件性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的活动都是基于一些客观的历史社会条件的,这些条件对于人的活动来势,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我们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知道不知道,这样一些条件都存在在那里,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历史活动。有一句话非常得鼓舞人心,说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听起来非常有道理,让人感到很能够鼓舞人。但是,仔细想一想,这句话也并不是完全有道理。大家想一想,不顾现实条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什么?这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要犯错误的,特别是容易犯左的错误。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防左防右,但是主要是要防左,因为左的错误危害太大了。关于什么是左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当中有十分清楚的阐述,他说,左的错误就是脱离客观实际,把将来才能够实现的目标勉强放到现在来做。所以我们看,脱离客观实际,把想象当成真实,把将来的目标放到现在来做,这就是左的错误,这就是唯心主义。所以,恩格斯就是强调人的历史活动它具有条件性,受到客观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在这种条件之下,人们又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恩格斯说,历史的结果是单个人意志的合力。在这里,恩格斯用了一个力学的比喻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是由意志所引起的,人的意志又是有他不同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当中,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而其它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意志。我们用一个图示来帮助我们理解合力论这样一个思想。X轴就是指影响人的意志的经济因素,而Y轴则是其它因素。,受经济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共同影响,A他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而B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最后这两个力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力E,C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D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最后形成一个合力F,最后再形成一个合力G。恩格斯说,历史的结果就是有无数个这样力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形成的合力的结果。这样讲起来可能还比较抽象,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我们平时在做决策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呢?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不是有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有大家共同讨论、互相妥协的这样一个结果,也就是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再回到这个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合力的方向和A、B、C、D最初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历史的结果看上去是偶然的。我们说,恰恰相反,历史的结果和每个人的主观愿望都不一样,这说明历史它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它是不是外在的呢?人又是如何在这种历史过程当中起作用的呢?当然这种客观规律它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因为经济因素它对于个人意志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绝大多数人他的意愿就会更加靠近X轴,经过无数次力的相互作用之后,历史的结果这个合力的方向就会更加靠近X轴,从而表现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到经济发展必然性的制约。这种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它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规律,它是内在于人的活动当中的,是因为经济因素它对于每个人的意志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经过无数次力的相互作用,历史的结果才会更加靠近于经济发展的这样一条轴线,从而体现出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它只有通过人的意志和行为才能够表现出来,而并不是什么外在的客观规律。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看上去是偶然的,但其背后却有客观规律。历史它虽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种客观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够体现出来。所以,历史的发展它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有的人说,我承认社会历史它是由人创造的,但是要加一个限定词,就是历史是由伟人创造的。怎么来理解这样一个观点呢?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第一点,我们应该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评价历史伟人。有一些历史伟人,他们由于个人才智比较卓越,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关键时期他们起的作用当然比一般的普通人要大得多,这一点是个客观事实。但是,我们说任何历史伟人,他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他的身上必然有他所处的时代的烙印和属于他个人的缺陷。所以,我们不能把伟人的作用无限放大,而要把他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评价。第二,历史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根源在于他能够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大家都非常得熟悉,他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说只有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最后他的事业才能够成功,反之,则一定会走向失败。第三,一个人成为历史伟人,它是必然中的偶然。在恩格斯写给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有这么一段大家也非常熟悉的话。他谈到了拿破仑,他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无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筋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它的角色就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这就是说,在法国当时的那样一个情形需要出现一个军事独裁者的角色,这一点是必然的,是有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这样一个独裁者恰巧有拿破仑来担当,这个是偶然的。我们可以想一想,任何一个历史伟人他之所以最后能成就历史的伟业,其中是不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和机遇呢?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他成为历史伟人它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第四,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合力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历史的结果是无数次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每个人都构成这个力的一部分,都推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区别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我们想一想,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就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我们今天谈要实现中国梦。我们说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怎么去激发每个人积极性,怎么样去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最大的合力?我想,就是要共享。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讲共享。共享是什么?不仅仅是共享现有的社会发展的成果,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共享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就是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这样才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都有存在感。关于如何看待历史伟人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一点,邓小平同志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小平同志是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他说,毛泽东同志的视野和思想都不止是他个人的视野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视野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这难道说是个人创造了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而尊敬当然不是迷信,不是把他当作神。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于恩格斯在书信当中对经济决定论的反驳做一个简单的小结。经济决定论认为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上层建筑对经济因素也有反作用,同样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经济决定论认为,经济因素仅仅指的是生产力,最后归结为技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因素有五大要素,除了生产力以外,还包括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因素等等其它四个要素。经济决定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仅仅是看作是经济的傀儡;恩格斯说,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数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张合力论,历史是由人在特定的客观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创造的。(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问题的指南最后,来讲第三个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问题的指南。恩格斯为什么在书信当中讲这样一个问题?他针对的就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这些青年派,他们代表着,号称自己可以代表马克思主义,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但问题是他们自己既不去读原著,也不去好好研究社会历史与现实,结果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很多都是错误的,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教条来使用。怎么去学习一种理论呢?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原著。所以,恩格斯在书信当中提出建议,他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是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教材或者其它书籍,这些应该都属于第二手的材料,读起来相对而言,这些教材会比较容易理解,而读原著要困难一些。为什么我们还要通过原著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呢?焦裕禄同志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他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我们如果通过第二手材料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就相当于去嚼别人嚼过的馍,我们通过读原著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就相当于自己慢慢地啃馍。这样所得到的马克思主义、所学习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是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特别强调,我们不能像德国的青年派一样,把唯物史观当成是一个套语、一个标签,而不去对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研究。恩格斯说,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而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建体系的诀窍。怎么来理解这样一个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大的层次来说,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这种客观规律的把握,当然有助于我们来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清我们的历史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要主动地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种帮助我们把握历史方位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框架、理论工具。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我们个人来说,我觉得学习哲学、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是不是一种这样的作用。各位平时都沉浸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恐怕很少有时间来思索,自己的工作、自己所处的部门在整个全局当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其它部门、其它工作有什么样的关系,现在的工作又有什么样的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了哲学、学了马克思主义,就可以帮我们跳出我们所处的部门,跳出我们正在做的具体的工作,帮助我们站到更高的地方来审视我们所作的工作,审视我们所处的部门。用一句诗来形容这样一种境界,那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学得好不好,关键就是看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经济因素对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得准确不准确、全面不全面。当我们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得比较完整和准确的时候,我们就相当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来审视自己所在的部门、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新的视野,这种视野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的话,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从大的方面,它可以成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工具,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注意,虽然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识历史与现实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拿到现实当中随意去套用,把它当作教条和公式,如果我们这样做,这就是本本主义。关于本本主义,毛泽东同志批判得非常彻底,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反对本本主义》。当然,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实际上批判地就是王明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当中的具体观点直接拿到、套用到中国的革命实际当中,结果却是搞得一团糟。我们说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要把它当成我们认识历史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这样一种的科学的态度,才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今天我们的本本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都有一些什么本本?我想,是不是有这样四种本本。首先是洋本本。现在很多人谈什么问题都从西方出发,拿出很多洋本本。第二是古本本。有很多人爱好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从古本本里来找思想的资源。还有一些人,当然就很看中马本本,这就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还有红本本,这就是指各种各样的红头文件。我们说,这些本本它们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现实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任何本本都不能拿过来就用,任何本本拿过来就套用到客观现实上,那就一定会闹出笑话。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继续反对本本主义,不仅仅是反对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还要反对其它一切仅仅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这种工作方式。这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关于我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几点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上一篇:法律人的春节札记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