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国大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形塑了中国当代大学的生态格局。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中国大学不论从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气质,都接近于华北联大。华北联大的前身,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后身”,是华北大学,华北大学的“后身”,就是中国人民大学。 有人说,百年中国大学史,可以分成两个时段:1900—1949年,1949年迄今。前一个时期,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西南联合大学,则是典型的代表;第二个时期向苏联学习,这样来论述大体上不会错。但是,事实并非如此。1949年以后的一个时期,表面上曾向苏联学习,执行了一条“以吏为师”的政策。1949年之后,大学的典型性格,华北联合大学,就很有代表性。 这么说来,百年中国大学的基本性格,西南联合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体现得淋漓尽致。遗憾的是,满城争说西南联大,甚至,一说到“联大”,第一链接,就是西南联合大学,不会想到西北联合大学,哪里知道,世间还有一所不大知名的华北联合大学呢! 两所联大,对照着看,别有一番韵味。第一,两所联大,都是战争的产物,西南联大和华北联大,兴起于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是长沙临时大学,这是国民政府,解决平津三所学府困难的一个权宜之计。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两所国立学府和一所私立大学,由国民政府进行重组,由此可见,这三所大学,在国民政府心中的分量之重。华北联合大学,成立于1939年。1939年夏,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合并,开赴阜城县城南庄。华北联大的性质,决定了,不仅经历抗日战争,还要在民族矛盾降解之后,进行阶级斗争。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解散,三校北归。华北联合大学,依然在国内战争的硝烟中,进行锤炼。直到1948年,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内战争,华北联合大学,与历史学家范文澜领导的北方大学,进行合并,升级为华北大学。 第二,西南联大,贯彻蒋委员长的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指示精神,进行抗战建国的人才培育,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西南联大,依然流淌着底线的寂寞和自由。华北联合大学,则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战斗队,属于文军。西南联大,依然保持严谨的学科设置,华北联大,则不受学科设置的限制,随时更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倒也灵活机智。初设社会科学、文艺、工人、青年四个部。创造社的才子——成仿吾,担任校长,海归——江隆基任教务长。1940年,社会科学部改为社会科学院,设有财经、法政两系,以及一个回民队。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系以及一个文工团。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以及中学班。1941年3月起,又改设法政、文艺、教育三个学院和群众工作、中学两个部。1942年,因形势变化,学校缩编,仅保留教育学院。1945年底,恢复原来的三个学院,1946年成立外国语学校,下设俄文、英文两系。为了加强领导力量,由周扬任副校长,张如心任教务长,沙可夫任文艺学院院长,艾青任副院长,何干之任法政学院院长,于力任教育学院院长。浦化人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吕骥任文艺工作团团长,周巍峙、张庚任副团长。堪称一时之选。系科灵活,课程灵活,学制灵活,注重品德教育。至于智育,也顾不了那么多,因势利导吧!如果单从掌握的学术考察,那么,华北联大,毕业生,能有高中水准,那么无疑,属于敌后根据地的大才子。 第三,华北联合大学,其实,中共在摸索一条有特色的大学教育之路。固然,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但是,社会实践,特别是有着强烈意识形态的武装集团的高等教育,也许三两个月,也许五六个月,从华北联大毕业之后,精气神,确实,和以前不同了。这样看来,这所学校,绝对不能小觑。华北联合大学“后身”的“后身”,也就是刘少奇所说的,我们党设立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要把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的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培训。后来,果不其然,主事者真是这样做的。 华北联合大学的老人,1949年之后,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进行培训,此举,特别具有象征意义,培训完毕之后,大概,主事者心中就有了底了,新中国战胜旧中国,可不仅仅是战场上,发动几次战役那么简单,还要把华北联合大学“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革命校风,对没有接受革命教育的旧知识分子,进行彻底的洗礼。 谁说西南联大了不起?想当年,西南联大的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连头都不敢抬,这不很明显吗?西南联大,固然,了不起,但是,从华北联大脱胎而来的中国人民大学,更了不起,三下五除二,就把西南联大这个民主堡垒,一风吹,烟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