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百年中国大学史时,不知不觉生出了个副产品,那就是看一个城市是否出活,只要欣赏三件:博物馆、大学、图书馆。 博物馆里的文物,无言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文明的积淀,李零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事情,欧美的博物馆,藏品具有世界性,亚非拉的博物馆,藏品只具有地区性,这里面的原因,也很简单,亚非拉的文物,难道长着腿,跑到欧美博物馆里去的?还不是八国联军,抢去的? 图书馆里的藏书,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文化的积累。以前,我对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史,很是喜爱。大概,这是一个爱书人正常的感情吧!在北京读书时,大学四年,也没觉得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有多丰富。1989年大学毕业,到了北京南郊——石家庄,才发觉,省图书馆,市图书馆,都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省图书馆,令人更加不满意。石家庄给我最初的感觉,就是——“荒僻”。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河北省图书馆和石家庄市图书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怨天尤人,又有何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始了藏书建设。自我定位,成为问题中人,不是学问中人,其中,一大因缘,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河北省图书馆,2000年前后,比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的藏书量,还要少。 至于大学,在我心中,著名学府,就像是一盏智慧的明灯,照耀着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流光溢彩,光彩照人。 当然,观察一座城市,这是在中国旅游,只能顾及中国的语境。在世界旅游,在穷乡僻壤,在一座静谧的小镇,说不定,就有一座世界知名学府呢! 这里是中国,怎么可能,在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哪里见到大学的身影呢?如果能见到的话,也是拜大学合并、扩招之赐,随之而来的新校区,很有一些大学新校区,远离市区,不要以为,这样就此,可以获得“寂寞”的“自由”,因为,新校区,就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做的眼”而已,岂有他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