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工作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亲自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受伤一年多以来,接触了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不同医生及康复师,应该有20多位吧,其中副主任职称以上的就有10位以上。哈哈,貌似有点多哦~~~ 但是,适合我的医生却屈指可数:其中初诊医院(也是三甲医院)只有一位副主任医师获得了我的信任,其余几位都是同济、协和的专家教授! 一直以为病人应该信任自己的医生,只有这样治疗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直到自己做了病人,才发现这只是我一厢情愿。 当初,作为外行,曾经向自己的管床医生及其身为副主任的上级医生就自己的伤情及治疗方案进行咨询,得到的回复居然是医生最不喜欢教师界及医疗界的病人、因为他/她们的问题特别多,而研究显示问题多的病人并不比问题少甚至没有问题要问医生的病人恢复的更好。换言之,这位副主任医师需要的是病人对他的绝对依从,而他既不愿意回复病人的担心、也不愿意对病情予以解释并与病人讨论治疗方案的优点与缺点,因为在他看来病人什么都不懂...... 很幸运,一年的门诊治疗,让我认识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医生,如协和医院的梅元武教授、王洪教授和王刚教授以及同济医院的凃胜豪教授、尤春景教授和江红教授,他/她们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解答我的困惑、尽量降低我的费用支出,处处从我的角度考虑提出最适合我的治疗方案。 一年来,我学习了骨科知识、运动解剖、神经与运动损伤、康复学、物理医学、扎贴技术......,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曾经有一个主任说是我自己治好了自己、并开玩笑让我再考一个医师执照去坐诊:虽说是玩笑、但也是对我在医学方面专业能力的认可! 但是,基于以下原因,我认为病人有必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做自己的医生: 1、个人经验。医学本身就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医生个体经验的不同、分科过细、侧重点不同,基于同一症状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诊断,从而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比如步态,可能是脚趾、脚踝、膝盖、髋关节、腰椎甚至是神经问题导致,但不同的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诊断。 2、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沟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医生个体性格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个性方面: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初诊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同济医学院毕业、医术据说也不错,但就是不喜欢病人提问、更不屑于回答病人的疑问!你与他谈症状、他说你是心理问题;你与他谈检查结果,他说医院做检查的设备不行、负责检查的人员技术也不咋滴,他从来都是只看症状、不看检查报告。遇到这样的医生还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体制方面:住院医生要写病历、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另外还要做科研以便升职称;而门诊医生每天要看数十个病人、开各种检查、反复回答类似的问题,能够分配给每个病人的时间估计也就3-5分钟。因此,医患之间的沟通既缺乏时间、也缺乏动力! 如果一个医生没有时间与耐心去听取病人的陈述,仅仅依据检查结果开具处方,又如何去获取病人的信任及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又何谈治疗效果? 3、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在现实中显得过于理想化。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医疗机构越来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医生的收入与病人的支出直接挂钩,使医疗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4、医生过多的考虑了医疗以外的其他因素。很喜欢看美剧,尤其是律政剧及医疗剧。记得《黑色警报》中,二个医生谈论同时送来的犯罪嫌疑人伤了那几个受害人时,琳达立即提醒那二个医生要关注的是自己的病人也就是被谈论的那个人,因为这是其职业操守!反观国内的医生,除了利润以外,还会关注许多其他的因素,如是否涉及第三方责任等。对涉及工伤、交通事故的伤者,医生的诊断会非常谨慎小心!而对于曾经在其他医院就诊过的患者,出于同理心的考虑,同时也为了避免其诊断成为患者向其他医院提起医疗纠纷的依据,医生的诊断与治疗也是非常谨慎的。而从病人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谨慎是不利于其治疗的。 5、为了规避可能的医疗纠纷而有意掩盖失误。医疗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失误也在所难免。但是否会上升为医疗纠纷,除了患者是否追究外,还要考虑是否违反操作规程。然而,由于医疗纠纷与科室奖金挂钩,甚至与整个医院的考核挂钩,一旦确定为医疗纠纷就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从而导致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而不惜集体掩盖失误并置患者于不顾...... 综上,鉴于病人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何种问题、是否找对了医生,这个医生是否真正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否值得你信任,个人认为病人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并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更了解自己的情况、只有你自己才更值得信赖、也只有你自己才会做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