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权力滋生的经济腐败,用人制度上的腐败更加的隐晦和隐蔽,所以同样是草根,但在仕途的升迁上,穆紫和白桦之间就不能比,原因就是本来就不可比,完全看一个地区乃至一个部门领导用人的意志。恐怕地方越是小,一个领导的权力势力越大,正如文中说的,见面就是县长,你能不顾着点面子?所以不比也罢,各求多福。——复《草根干部想快点进步?你就慢慢熬吧!》(11月18日)
这跟“友谊”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高压没有界限,是非没有分别。按说你抓廉政,对象就是权力滋生腐败的领域。民营老板赚自己的吃自己的,不犯法不违纪,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有一把刀悬头上,你不知道它会不会落下来,什么时候落下来。而我们一再倡导的法治,就是所有的权力都受法律制约,所有的权益都有法制保护,而现在,权力、权益混淆不清。权利被当权力整肃,不能不说是法治的一大悲凉。——复《官员与老板还有那种“战斗友谊”吗?》(11月18日)
大家看到的是李雪莲苦比小白菜、色如潘金莲、冤却胜窦娥的人生,我看到的就是信访这种制度的奇葩所导致的种种社会“异端”形态。如果有信法不信访的社会,想想,即使被骗了婚姻的李雪莲,也不至于要赔了男人还要继续赔上自己的后半生。至于为了让李雪莲“息访”而出现的种种官场现形记,不正是信访这一怪胎的崔生物吗?——复《“大官人”们为啥要宠着“潘金莲”?》(11月22日)
看完,我竟然无力反驳,虽然如鲠在喉。用一个小说人物来解读官场,当然不排除小说人物来源于生活,但是这样的逻辑圈总让我觉得不严密,更不周延。 先来看看这段话:“设想一下,如果领导要提拔某人,却经常批评他,那某人被提拔后,众人岂不是觉得领导‘眼光’有问题?”分析一下:如果领导从来就是瞎批评,那么“众人”有觉得领导批评的时候眼光有问题吗?如果批评错了没人觉得领导眼光有问题,那么领导提拔他,众人又何以认为领导的眼光出问题了呢?如果领导平时批评得对,那么最后领导还是提拔他了,只能说明,领导用心良好,也说明此人孺子可教。 再看结论这一句:如果真的有“草根”官运亨通,那绝对是一个“意外”。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数据报告?看看前阶段热播的“在路上”,草根做到大佬的也不乏其人。我身边就不止一个,领导再大会上对着某人批评又批评,后来一转身,提拔了。只能说作者的判断太武断。——复《对照官运亨通的他,你觉得是巧合还是必然?》(11月28日)
文中三种“讲话”绝对真实可信,除了第一位从9点到1点半讲这么长的特例没遇过,其他情形不乏其人。有些人,甚至是讲习惯了,不分场合不分受众地就这么或官说官话或语无伦次。我曾经参加一次培训,一在宣传部工作的学员代表小组发言,结果就像文中的组织部长讲话一样,不换气地“背书”和讲排比句,虽然当时听上去精彩纷呈,但是因为空洞无物,讲完就如浮云尽散,谁也没记得他到底讲的啥。像文中第三位“不知所云”者,也遇到不止一二。只能感叹咱不与其在一个频率和语系当中,实在跟上不人家的逻辑和思维。——复《市领导这么讲话,就不怕别人“蓝瘦香菇”吗?》(12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