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悲伤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7-13
摘要:法静亦水 一己之力 坚强只是无助的悲伤16岁少年每天搬瓷砖上千块,攒钱为妹妹换“眼睛”。不到16岁的刘长普,家住河南南阳的农村,最小的妹妹年仅10岁,先天性弱视,视网膜脱落,医生说需尽快手术,否则就会永远失明。刘长普放暑假后到附近一个装修工地打工,
法静亦水 一己之力 坚强只是无助的悲伤16岁少年每天搬瓷砖上千块,攒钱为妹妹换“眼睛”。不到16岁的刘长普,家住河南南阳的农村,最小的妹妹年仅10岁,先天性弱视,视网膜脱落,医生说需尽快手术,否则就会永远失明。刘长普放暑假后到附近一个装修工地打工,虚报年龄,每天搬瓷砖上千块,为妹妹攒钱治病。(7月10日中国青年网) 16岁,还是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龄。可是,这位16岁的农村少年,却有着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成熟和坚韧,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和对家人的责任。不知道他孱弱的肩头,能够承担每天上千块瓷砖的重压,又能否承受来自现实的长久考验?靠一己之力,他能否给妹妹一个希望和光明,同时给自己一份欣慰和安然?虽然很残忍,却还是不得不实话实说:很难。搬瓷砖,能挣多少钱?治疗费用之外,恐怕还有长期的恢复费用,妹妹今后还要上学、生活,16岁少年再坚强,也扛不动这副重担。支撑他的是对家人的爱和一份信念,精神力量是强大的,爱也是伟大的,但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却不能仅靠一厢情愿。 事例很典型、少年很感人,不过还有一句不得不说的实话:他这么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因为,类似的例子并非孤例,而是比比皆是,他的“竞争对手”委实太多太多。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少年徒步600里到广州擦鞋筹钱救治脑瘤母亲。妈妈长了恶性脑瘤无钱医治,爸爸又已病亡,13岁少年骆伟科只身徒步300多公里到广州,在广州大道以1元给人擦一次鞋来挣钱救母。姐姐骆倩萍说,虽然听人说话已经很费劲,但妈妈清醒时曾对弟弟说:“生出你是我的福分。”怎么样,不管是年龄还是“事迹”,13岁少年是否都“更胜一筹”?而翻看近年来媒体的报道,类似事例或更典型的事例举不胜举。媒体报道了那么多,没报道的,肯定更多。有太多的孩子、太多的家庭,都在默默地面对来自生活的苦难,独力支撑、苦苦挣扎。 每次有这样的新闻,都会引发不少感动,而被报道的孩子和家庭或许也会迎来转机和好运——好心人捐款、社会福利机构给钱,当地的政府部门说不定也会前往看望,拿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媒体推一推动一动,总比推了也不动要强。可很多事情非要等媒体报道、形成网络事件才有人关注有人伸出援手,类似“套路”早已为全社会所诟病。这样的“模式”,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一劳永逸;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平息舆论的意味。 当然,也有进步。比如这位16岁的“瓷砖少年”,由于父亲已经失明10年、母亲是智力残疾人,被列入当地的低保户,能够得到来自社会救助体制的帮助。只不过,低保只能兜底基本生活,却无法解决医疗等其他需求。在医疗费用高企的今天,有些已经脱贫甚至致富的家庭,还可能因病返贫,更何况这样的困难家庭。对这样的家庭,是否应当有进一步的救助措施?对类似的现象,是否需要有更加人性化的普惠政策出台? 几天前,一位环卫工蜷缩在垃圾桶上睡觉的照片在网上刷屏,有的网友赞叹环卫工辛苦、敬业,也有网友为此感到心酸。某媒体的官微在转发照片时,说了一句话:“你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能有多坚强,直到发现身边的人都比你坚强。”很励志、很正能量,我也很赞同。但我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回复了一句:“有时候,所谓的坚强只是无助的悲伤。期待:用制度、用关爱,让所有的公民都不必如此坚强!”是的,不管是无处落脚的环卫工,还是肩扛沉重瓷砖和生活的16岁少年,我宁愿你们不这么坚强,只愿你们能够不无助、不孤单、不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