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聚焦性侵:媒体人请扪心自问,真有那么多吗?

来源:律事通 作者:律事通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律事有道 来源:律事通喜欢关注时事的你,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性侵案件时常见诸报端!这样的案件是否让你对身边的环境充满了疑虑,我们生活的社会怎会让人如此没有安全感?在与一个安防公司的友人聊天的过程中,友人问小编,你觉得现在社会的人对
律事有道 来源:律事通喜欢关注时事的你,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性侵案件时常见诸报端!这样的案件是否让你对身边的环境充满了疑虑,我们生活的社会怎会让人如此没有安全感?在与一个安防公司的友人聊天的过程中,友人问小编,你觉得现在社会的人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是上升还是下降?我斩钉截铁说,肯定是下降!而友人的回答却让我哑口无言,他说他们公司做过实地问卷调查,大量数据表明,大家对社会的信任程度、安全感是上升的!他说,之所以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媒体的各种报道……本文作者将从近年来的各种女童性侵案着手,带领大家一同反思:性侵案真有那么多吗?“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熔炉》引子近年来,一部根据韩国光州聋哑学校真实性侵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熔炉》引起广泛关注。电影讲述在一所聋哑智障儿童学校工作的主角姜仁浩在发觉这些儿童长期遭受性暴力和虐待的悲惨状况后,与人权运动者一起想要揭开这背后的黑幕,追寻真相并为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们讨回公道的故事。然而,尽管姜仁浩与人权运动者们为此不断抗争、上访,结果却是遭到强权的镇压和无知者的嘲讽,而最后虽然恶人的罪行曝光,却也只是受到极其轻微的惩治。这部电影真正引起国人关注之处在于其推出不久后,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并引起韩国全社会的震惊,最后为此重审光州性侵案以及专门对此制定《熔炉法》规制此类事件。这让人感叹媒体舆论的威力和社会功用性之余,不禁反思,对于我国同类事件,媒体能够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又应该要起到什么作用呢?国内2016年9月,成都年仅13岁的幼女小婷遭遇多次性侵,而凶手正是以前跟她“谈朋友”的26岁男子小刘。虽然凶手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受害者受到的伤害却永远无法得以平复。无独有偶,近年来国内媒体报道了大量儿童遭遇性侵的事件,诸如幼儿园园长丈夫性侵5岁女童案、番禺女童遭奸杀案、村支书性侵智障幼女案等等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手段之恶劣,受害者年龄之小,令人发指,仿似往年尚属少见的奸淫幼女事件,如今变得比比皆是,而从这些报道的数量和内容来看,似乎有点“过头了”,甚至逐渐呈现出流于同质化、表面化的趋势。根据“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2015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共340起,平均每天曝光0.95起。如此数据,着实让人触目惊心,甚至让社会陷入恐慌之中,让人误以为每个孩子都处在这种不安全的境地。这其实就是新闻跟风报道惹的祸,所谓跟风报道即指当某件事经一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和热议时,引起多家媒体的揣度和争风报道,而以前被忽视的同类事件也被挖掘出来,当这种某一类偶然发生的事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形成一种轰炸性的全方位报道时,反而会对人们产生误导的反作用,以为新闻所报道的偶然事件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事实上,在笔者的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家长表示由于每日都能接收到如此之多的性侵儿童事件,不自觉的陷入恐慌之中,自称:“从来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甚至连孩子去学校时都不放心,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家惊心胆颤”。不可否认,国内在对儿童的保护和性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如此盲目跟风的报道行为也欠妥当。毕竟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监督者,本应秉持更加客观真实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真相,在获得关注的同时更应注意如何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然而现在的部分媒体出于过分追求稿件的数量、实效性和博取受众眼球的需要,盲目跟风报道,产生大量同质化新闻,造成渲染社会恐慌情绪的反作用。深思这让笔者不禁陷入沉思之中,同样是密集报道,但为何《熔炉》能够在韩国社会引起如此之大的反思和改正,而在我国却难以起到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新闻在报道时过度挖掘细节部分读者由于猎奇心理的影响,更加关注标新立异、恶俗恶趣味的报道,而拒绝阅读深度文章。在这种“快餐新闻”的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趋于表面,缺乏探究和思辨,甚至对于一些极其具体、细节的部分重点描写和渲染,并配以引人遐想的图片,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哪个淫秽色情网站。这种为抓住眼球,增加点击量而将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当成取悦大众的资本,以庸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笔调进行描写的做法其实恰恰体现了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浮躁和功利,这种“娱乐至死”的新闻报道对于保护弱势群体更是百害而无一利。二、过度解读事件背后,错误诱导读者新闻事件所蕴含的素材是有限的,读者的窥私欲和探究的热情却是可以无限放大,而当该新闻事件出现“报无可报”的情况时,为了防止读者流失、维持自身热度和价值,往往会对该事件尤其是其前因后果妄加揣测。而随着这种情绪的发酵,无形中又会对社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给怀有同样心理状态的人以暗示和“激励”,从而诱发诸多同类案件。三、顾前不顾后,片段式的报道跟风报道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报道,没有弄明白来龙去脉,在公众关注的时候一窝蜂报道,而在热度淡化后,却找不到事件的后续报道,犯罪嫌疑人最后怎样了?受到什么处罚?都不了了之。如此报道,有头无尾,不但起不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安情绪和恐慌。悲剧的发生业已成为事实,而我们能做的除了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治,更重要的是预防新的同类事件出现。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新闻媒体跟风报道,事实上,跟风报道确实能够调动大量媒体聚焦该事件,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曝光大量的相似事件,形成社会公共事件,推动改善和发展。而这就需要对新闻媒体本身的操守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把握好度跟风的度,为公众提供更加真实可靠且富有深度的报道,这或许才是最应该做的。
责任编辑:律事通

上一篇:【学术】台湾学者陈清秀:行政罚概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