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一旦降低就不可能回来了
来源:张春生 作者:张春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转载研究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出生率一旦降低就不可能回来了(深度)近日有报道,湖北某地政府部门发布公开信,号召当地公职人员带头生二孩,引起社会关注。因为当地生育率极低,其也正确意识到了如此长期存在的风险,因此发出呼吁。低生育率是全球很多发达国
转载研究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出生率一旦降低就不可能回来了(深度)近日有报道,湖北某地政府部门发布公开信,号召当地公职人员带头生二孩,引起社会关注。因为当地生育率极低,其也正确意识到了如此长期存在的风险,因此发出呼吁。低生育率是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也同样处于低生育率国家行列。如何解决?如何鼓励?其它国家的鼓励生育措施起到什么效果?抑或说,这根本就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一起看看下面这篇分析。作者:张小小来源:知乎(知乎@张小小)去看现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没有经历战争或者极特殊原因),出生率一旦降低,无论给于什么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几乎没有效果。从来没有一个政策方向,不论制度、不管贫穷、富有、腐败或者廉洁,在任何条件下,都没有成功过!这就是鼓励生育的政策——从来没有有效过。出生率的降低会导致整个的养育体系完全奢侈品化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会导致整个的养育体系完全奢侈品化,注意“完全”,就是说“平价的哺养和教育体系不复存在”了。这种奢侈品化不仅仅是价格的方面,还有精力方面,从而不分贫富的射杀所有生育适龄人口。这个时候给予鼓励生育的政策,不管给多少钱都只能继续加剧养育市场的奢侈品化,进而降低未来的生育率。比如说教育,因为所有的教育目标和希望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即使家里只有20万,也不惜借钱凑30万给孩子选择重点中学。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为数众多的家庭愿意支付超出家庭所有储蓄的代价来为孩子选择中学;一个家庭如果是多子女,就绝无可能为孩子支付这么高的价格,否则老二考不上怎么办。如果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多子女,那么整个教育市场结构将完全不同,将像我们大多数产品的市场一样,虽然奢侈品仍然存在,但只是小部分人面对这种选择,大部分人不需要直面奢侈品市场。再比如说婴幼儿的哺育,受限于我国食品监督的暂时落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但我们的选择往往是,一边骂地沟油一边吃烧烤,或者一边骂垃圾食品一边吃方便面……这就是平价市场的逻辑,其关注重点往往是方便和性价比。我们都看到了庞大的奶粉进口和代购市场,在大城市条件好些的家庭,甚至所有的婴幼儿穿用都非进口不买……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物质上限在支付婴幼儿的哺育;这就是奢侈品的逻辑,在接受范围内,为一点好的可能,支付翻倍的价格。很多人觉得,婴幼儿的安全关注本来就应该比成人多,这是是无稽之谈,只要看看我国私家车安全座椅的普及率就行了。似是而非的对婴幼儿食品安全的关注,实际上是奢侈品的市场环境所形成的社交压力。精力投入的奢侈品化恐怕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办法解决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说回我们国家,单胎化使得全家的时间都可以用在一个孩子身上,从而使得那种没空照顾小孩的行为和市场都变的非常小,而行为是需要周边社会认同的,市场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成熟的;我一个朋友,每周末他和太太开一个小时车送孩子去上英语补习,然后夫妻俩在附近逛一个小时,再用一个小时把孩子接回来;孩子上一个小时课,全家一个周六下午就都没了。这恐怕只有在一胎情况下才有可能。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于各种课内、课外补习上,现在的钢琴课、美术课都是这个节奏;以前那种半看孩子半学东西的多人兴趣班完全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有明确培训目标的技能课程。有培训目标的技能课程在儿童阶段的广泛存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儿童明显是在强迫和半强迫条件下才能坚持。其广泛的程度是发达的欧美不曾有的(无关发达程度),同样的文化圈的日韩也没有(无关文化沿袭),同样教育体系的前苏联和东欧也没有的(无关教育制度),唯一的指向就是我国特有的单胎化。当六个成人的所有财富和精力都可以用在一个儿童身上时,这个孩子显然可以获得十分奢侈的哺养和教育条件,而当所有人都这样的时候,奢侈品化的观念和市场就迅速形成了,并且挤压了平价市场的生存空间。一个不想给孩子上补习和技能课程的家庭迅速发现,其观念不被周围环境所接受,也没有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因为这个市场早已不复存在了。教育市场如此,哺育市场也是同样。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突出是因为,这种养育市场的奢侈品化是突然出现并且占据主流的,他不是经过几十年的结果比照而竞争胜出的,他的对手(平价市场)早早地被政策终结了。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人有多胎生育意愿的时候,他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十分不友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无论在财富上还是精力上,都无力应对。这种情况也调过头在伤害单胎家庭,除了金字塔尖的极少数人,每个人都会陷入周围跟他相似物质条件的家庭用物质上限对应养育体系所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延续到了子女成年,家庭不得不倾其所有为孩子(特别是男孩)购买住宅,甚至背上沉重债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数据,一胎的抚养成本是1,两胎的抚养成本是1.6。我一直认为这个数据是及其有误导性的,因为根据整个社会的多胎家庭的占比,养育成本会有极大的差异;就是说在普遍一胎的情况下,抚养成本一胎是1、两胎是1.6的话;那么社会如果在普遍多胎的情况下,抚养成本一胎可能只有0.4,两胎可能只有0.5。很多学者都认为几乎遍及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无法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的好处下降了”,这显然是想以一种没办法验证的假想,试图去解释庞大复杂现实的愚蠢行为。很简单的一个类比,结婚的好处在现代也是在逐渐降低的,我怎么没观察到结婚率的大幅降低呢;欧洲和美国“生育的好处”有显著差异么?显然没有,那生育率的显著差异是什么造成的,大量的高生育率移民使得平价哺育和教育市场一直存在,使得土生土长的美国中产在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歇斯底里的压力(类似首尔或者上海)才是主因。何对二胎的补贴都是对未来生育家庭的惩罚让我们以最为凶残的瑞典450天二胎产假来做分析,这个政策凶残到几乎不会有另外一个理性的政府敢使用,基本断送了这个国家未来女性的职业前途,恐怕不会有任何一个理性的企业主愿意雇佣和培养一个适龄未育的女性了。我们构建一个简单模型,假设有育龄的男女10组,假设他们的5年内的生育意愿和职业情况如下那么,在政策未实行前,5年后的新生儿为6人在政策实行之后,3-6组的生育意愿将提高,我们以极限100%计算,5年后的新生儿将为8人,结果“令人欣喜”的提高了,可以向选民交代了。 但是,当我们用动态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政策前(以四个月产假计算)和政策实施后(二胎450天产假),4-18个月幼儿的哺育市场需求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边工作边带宝宝的需求几乎消失了,需求消失会使得没有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说5-10个月幼儿需添加辅食,如果边工作边带宝宝的需求是主流,那么市场就会相应的提供半成品辅食和成品辅食;而如果全职带宝宝的需求是主流,可能市场就更倾向于只提供半成品甚至辅食原材料。再比如,如果边工作边带孩子的需求是主流,市场可能会流行孩子自己玩或是帮助孩子玩耍的服务和产品;而如果全职带宝宝的需求是主流,可能市场就更倾向于提供亲子互动类的服务和产品。当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孩子的时候,市场就会提供与该时长相适应的分析、陪伴、应对的各种培训、产品和服务。这个时长会固化,一个新妈妈没有陪伴足够的时长将会深深的自责或受到周围的压力。这就是几乎不可逆的精力的奢侈品化。当这种市场环境经过几年的培育,首胎的育龄家庭面对的将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生育环境——需要一个家庭成员放弃近两年的职业生涯来对应。瑞典未来必然会面对更为恶劣的首胎生育环境。这恐怕也可以解释为何没有带薪产假的美国是生育率最高的发达国家。瑞典的事儿还没完,当女性放弃近两年的职业生涯来生育首胎之后,当她重回职业市场时,经济规律还在不依不饶的起作用。在企业看来,来工作的是一个随时有可能休450天产假的二胎育龄女性,哪个企业愿意雇佣以及培训这样的员工?如果我们把假期换成钱,以上的模型也仍然可用,任何对二胎的补贴(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力的)都将短时间内激励那些犹豫是否二胎的家庭,而短期内提振生育率;但也无可避免的推高养育成本,却让未来的生育家庭承担成本的上升。是典型的杀鸡取卵。任何生育补贴都会伤害未受补贴家庭的生育意愿,并长期上推高养育成本其实生育补贴都有同样的问题,补贴就会伤害未拿到补贴那部分人的生育意愿。对于穷人的生育补贴会降低不太穷的人的生育意愿,除非收入远超过对应生育的支出。而全面的生育补贴只能全面的推高养育成本,动态上分析,根本没有任何长期效果,这也被现在各个发达国家的事实证明了,收益微乎其微,成本却无比庞大。同时全面补贴从规模上就不经济,这部分成本又以未来的经济增长作为代价;而且没有任何方案能够保证所有的人都能拿到补贴,必然有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拿不到;同时这种补贴在我国显得尤为不可行,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类似的补贴只能给不在户口所在地长居的大量家庭添麻烦。结论:任何生育补贴都会伤害未受补贴家庭的生育意愿,并长期上推高养育成本。另外,在我阐述这个观点时,我听到大量认为我国有特殊性,政府的强力有推动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反驳。在逻辑上来说,可以强制节育却没有办法强制生育。比如说强制生育二胎,首先如果没有惩罚就不能叫做强制,那么,这个惩罚将以什么时点作为判断呢?总不能以头胎生育开始吧?我隔十年再生老二,老大十岁前都不给上户口?那大家只能头胎都不生了……要是从结婚开始算,那人家怀不上怎么算?得病还得被罚款?那只能选择没怀上就不结婚了……从青春期开始算?政府给发老婆么?这么看只能尘埃落定才能罚,鉴于男性几乎青春期后的全年龄都有生育能力,那恐怕只能以女性绝经作为时点给予惩罚了,那绝经前离婚了怎么算?离婚也必须生完二胎才能离?其不可行在于,从逻辑上来说,没办法对没发生的事情给予惩罚。所以,这是一个进退维谷的问题——惩罚不可行;奖励却惩罚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