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时期,经历了咸平之治后,经济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说实话,看到这个图的时候我才觉得一直太低估了阿三哥) 当时首都东京(今开封),可以说是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为一体的巨无霸帝都,《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该城市的繁华。然而,这种繁华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军纪涣散、队伍庞大、军饷费用超高,其他城市欠发达,农业发展乏力等等…… 这个时候,不安分少年——宋神宗即位了 话说想有作为的皇帝其实真的蛮难当, 难当呢,从内忧来讲,文臣体系的存在,有效的制衡了皇权,但这种制衡确实也避免了集权下的错误,有学者认为北宋其实就是死在后面的集权身上……而宋神宗作为不安分的少年,自然不想就这样被拘束,他需要一场变革~~ 外患来说,当时宋朝与西夏、辽的战争也是打打停停,基本就没消停过,边疆外患(包括后面的金、元)一直持续到整个宋朝的灭亡,而打仗是要钱的,打赢要发军饷、打输了要议和赔钱…… 而且,北宋其实一直都想把幽州拿回来(就是那个儿皇帝石敬瑭送出去的燕云十六州要地),也有说法是说北宋与辽谈过想用钱赎买…… 这些背景就决定了两件事——要富国,要强军,要有钱…… 于是,改革小将王安石就闪亮登场了 这首诗可以说充分的展现了他的抱负…… 这个改革小将与不安分少年宋神宗一拍即合~出台了各种改革举措, 不过我们今天只说青苗法~~~ 青苗法是改变旧有常平仓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 简单的说呢,青苗法就是国家放贷,百姓借款(储粮), 形象点说呢,通过国家提供粮、钱储备池方式,将钱和粮向一线百姓倾斜,期望帮助老百姓度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即可以让百姓避免被民间高利贷盘剥,提高生产积极性,还能增加政府收入。 为了推行这个改革,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推行这个改革,建立数据评比 为推动变法,不怕千难万阻,有着绝壁的破冰勇气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就是说天塌下来也不怕,祖宗的规矩也没用,你们说啥我都不管) 听起来很牛很帅吊炸天…… 套现在的话来解读,金融的本质是提高资金的效率,换句话说就是将钱给会赚钱的人去赚更多的钱,将粮食给会种粮食的人种更多的粮食,让会做事的人获得更多的酬劳…… 然而,顶层设计的革命小将王安石绝对没有想到他有一群神队友 1、投机者:功利性的初衷、考评目标管理督促,投机者们来了~ 为了完成绩效考评、为了取悦王小将,部分地区的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00%的年化利率,100%的更是常见,借这个款的会是谁呢?自然不会是地方政府的那些县太爷以及与之有勾结的商贾们,于是越是强推要达到“惠及百姓”的比率,越是让下面百姓遭殃,还不了款怎么办?那就只能卖房、卖地甚至卖人卖身……获利的只有那些光鲜的报表以及凭借报表升迁的官员们。 2、谋利者 政策的解读权和话语权,让官商结合在地方以推行青苗法为由,层层加息,商贾从中渔利的不甚枚举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一方面是让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还不起债,不躲难道等着砍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