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死的奸臣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7-30
摘要:法静亦水 朱由校一死 要谁死谁便死的魏忠贤也上吊自杀了 1、 近来无事,于是随手翻了几页史书。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读史的,总认为读史当是象唐太宗这类“明君”们的事。因为他们必须读史才可“知兴衰”。 而现在则突然发现其实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就是如我
法静亦水 朱由校一死 要谁死谁便死的魏忠贤也上吊自杀了 1、 近来无事,于是随手翻了几页史书。 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读史的,总认为读史当是象唐太宗这类“明君”们的事。因为他们必须读史才可“知兴衰”。 而现在则突然发现其实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就是如我这样的草民百性,读读史,也是大有益处。 比如我们常听人说“邪不胜正”。也就是说邪恶无论多么猖狂,不可一世,最终必然被正义战胜,受到应有的惩罚。 相信大多人对此都不会有太多异议。 然而我却发现,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大凡是“名垂青史”的“大奸臣”,他们最终却并非死于正义的惩罚,而几乎多是被“冤死”,而且多是被别人坏人给冤死。 2、 数数史上被冤死的奸臣,还真是不少。 如大秦的李斯,被赵高设计投入大牢,屈打成招,谋反罪成立,最后受史上最惨烈的“五刑”而死,且满门抄斩。 又如大明的魏忠贤。魏九千岁虽没当过货真价实的皇帝,但其残暴之行,当是胜过人类历史上任可一位暴君。东厂西厂,想抓谁就抓谁;锦衣卫,想杀谁就杀谁。史书上描写他残害狱中东林党人的那些残忍手段的文字,让今天的人读了都不寒而栗。 魏忠贤的最大之罪当是随意残害无辜,制造无数惨无人道的冤狱。然而那个叫钱嘉征的嘉兴贡生弹劾他的十大罪状之中,却没有一条涉及到此,只不过都是一些可说却不可证的“罪名”,什么“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通关节”,甚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之感。 当听说新上任的崇祯皇帝要捉拿自己归案时,魏忠贤便上吊自尽了。对此,后人大多看作是畏罪自杀。 然而,魏千岁真是“畏罪”了么? 未必。他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知道既然皇帝要自己死,自己便一定得死的。根本不需要什么罪不罪的。那就不如干脆自己了断好。 想他荣耀一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大明朝野“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魏忠贤”。然而还是逃不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命运。 还有大唐的李林甫,更是冤得似乎成了黑色幽默——别人还是活着被冤,而他却是死了都被冤。 虽是大唐盛世,但仍是有李林甫这样的奸臣。他专断朝纲,搞“野无遗贤”,葬送了无数大唐英才的前程,这其中便有大诗人杜甫。以致好好的一个大唐盛世,便是从他这里由盛转衰。 然而,他的命运要比魏忠贤这样的强得多,直到死,唐明皇都是宠信着他的。 他本是差点就可以让自己的一生难得的“善始善终”。死之后,唐明皇都准备好了要给他按极高的规格安葬。不想,人死了躺在棺材中,正准备下土,却被接任他的新的大唐宰相杨国忠串通他人诬告其生前有谋反之罪。 而此时的李林甫已是死人,根本无法为自己辨护。更何况对方是国舅。唐明皇相信了他的谋反之罪,于是命人把死了的李林甫从豪华的棺木中拖出,还好没被抛尸荒野,只不过是以罪臣之身草草埋葬。 3、 不过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是秦国的商鞅。 很多人只知道商鞅是“作法自毙”,是自食恶果,“罪有应得”。 商鞅制定恶法无数,且著有邪恶的《商君书》,视民如牛马,置天下人于水深火热。正如太史公所评价:刻薄寡恩。 商鞅的确有罪。 若是今天,以商鞅的那些毫无人性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判他一个反人类罪。 然而,他最后却是死于什么罪名呢?谋反罪。 可怜商鞅,一生为秦孝公尽忠尽职,出谋划策,推行新法,富国强兵,伐魏攻齐,获取城池无数,当是秦国的大功臣。却以谋反而终。 秦孝公一死,秦惠王继王。秦惠王是谁?当初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得罪的太子。而商鞅所得罪的统不只是太子,而几乎是秦国所有的权贵。 商鞅之新法,自然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无论如何,这些百姓们都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他得罪太子和权贵就麻烦了。尤其是此时太子已经继续了皇位,就注定他在劫难逃。 秦惠王要治商鞅之罪,这是谁都看出。于是便有大臣公子虔无中生有说商鞅谋反。秦惠王不问真假立即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四处逃亡。逃出国境还是被秦兵假上,最后被秦兵杀死在郑国的黾池。据说,秦惠王让商鞅五马分尸以示众,对所有围观的老百姓道: 这就是谋反的下场! 而又据说,后来秦惠王又要想除掉公子虔的时候,便又以商鞅谋反罪证据不足,公子虔犯有诬告之罪而被除。 4、 而自古以来,只见有人为冤死的忠臣叫屈申冤,却少有人为含冤而死的奸臣说话。 人们对含冤而死的忠臣总是抱着深深的同情或无限的敬仰。 而对于含冤而死的“奸臣”则毫无怜悯,且要拍手叫好,认其为恶报,罪有应得。 这看似是人之常情,且体现出爱憎分明,对扬善除恶一种应有的态度。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愚蠢。 若是仔细分析,中国人的这种愚蠢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绝对地喜欢“忠臣”,而憎恨“奸臣”。以为“忠臣”就一定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的。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看法实在是有些自作多情或天真。其实无论是“忠臣”之死还是“奸臣”之死,从根本上说,都是为“君”而死,真的与老百姓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什么叫臣?很显然,“臣”是与“君”相对的。“臣”是为“君”服务的,不然便不能说是“臣”了,得叫“公务员”才对。就算是“忠臣”,也必定是以考虑的“君”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而不会是什么老百姓的利益。只不过是“忠臣”与“奸臣”考虑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忠臣”考虑问题时,会眼光长远些,权衡各方,多讲究一个“共赢”——老百姓能吃饱肚子不会造反,而“君”的龙位也就安全,于是便可实现所谓的“长治久安”。而“奸臣”这样的家伙考虑问题则往往只图眼前快活,讨得皇帝欢心,而自己也高兴,反正活着一天就高兴一天,管它死后洪水滔天的! 二、以为大凡最终不得好死的“奸臣”,都意味着作恶者必然得到应有的下场,正义必得到申张。要么是天意在主持公道,要么是遇到了明君或贤士。 这种看法更是无知。 就看本文提及到的这些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奸臣”,他们中有谁是被所谓的正义之剑所处死的呢? 没有。 象李斯之所以死得很惨, 是被另一个视其为势不两立对手的奸臣赵高给害死的,与正义一毛钱关系没有;象商鞅同样死得很惨,也并非秦惠王想做个“明君”,“为民除害”,而是一为报私仇,二则商鞅在秦国的知名度太高,都能够盖位他这个新君的光芒,弄不好秦国人都只知听他的。不除不行。所以同样还是与什么正义无关。 而象魏忠贤之所以除掉,也同样不是因为崇祯皇帝英明伟大、仁德圣贤,为惨死在魏忠贤手中的无数冤魂报仇雪恨,而是这家伙的势力力大,不除,他自己这皇帝恐怕也做不成。 想起来,还真不能不让人觉得有些沮丧。因为从史事来看,越是大奸大恶者,人们心中所谓的“正义之剑”越是无可奈之,只能等着一个更恶者的出现来收拾他们。也就是俗语所说的“一物降一物”。 所以每每想到历史上恶人当道,民不聊生时,老百姓总是盼望着一个“圣明之君”的出现来收拾这样的恶人,不由觉得荒唐可笑——因为他们不知道,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恶人”多半只能由另外的恶者,甚至更恶者来对付,所以往往是除掉一个恶者,结果极可能是又来了一个更恶者。 而这也许便可以解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总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5、 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却是不太明白这些道理的。 之所以不明白,也许是因为太复杂,但也许是因为根本就没的去想。 他们只知道,只要是“奸臣”自当该死。至于是怎么死,便无所谓了,只要死了就好,且死得越惨越好。谁让他们害死“忠臣”、殘害天下百姓呢?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所谓的“忠臣”又真的都是“奸臣”害死的么? “奸臣”们未必就都有着人们所想象的那种能耐 没有皇帝的撑腰,很多“奸臣”别说是害得了“忠臣”,恐怕连自身也难保。比如,秦孝公一死,商鞅小命也就没了;朱由校一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谁死谁便死的魏忠贤也只能上吊自杀了。 又说,就算“奸臣”当死,令人痛恨,可就该冤死么? 这可能更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会涉及到结果正义或动机正义与程序正义。 而中国人向来习惯只管动机或目的而不顾过程与程序的。只要动机是好的,目的是纯的,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达到,便不重要了。所谓的“不择手段”也只是针对干坏事而言。干“好事”,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可他们哪里明白,所谓的“好动机”或“好目的”往往只有靠手段正义或程序正义才能检验与保障! 而他们又更不会明,只要存在他们所痛恨的“奸臣”是如何冤死,他们所喜爱的“忠臣”也就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冤死。 也许正因如此,自古以来,才有居心叵测者,可以凭借包装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名义,却堂而皇之地干着许多邪恶之事。而这些“善良”的人们,还极有可能为他们叫好,成为他们的帮凶。江湖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