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压力是很大的。这里有陈寅恪、杨树达、刘文典、俞平伯、闻一多、王力、浦江清、余冠英,陈寅恪、杨树达、刘文典三位先生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王力、浦江清、余冠英也是饱学之士,至于闻一多先生,更是集汉学、宋学于一身,既有独断之学,也有考索之功。 朱自清先生温文尔雅,待人和善。这在当时的清华园,不能说有多么突出,但,朱先生不摆“教授架子”,学友们乐于接近。朱先生刚到清华时,讲立白杜甫,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交上去一篇二万字李杜诗比较的论文,朱先生大赞。 清华的校园文化,很有意思,每一级有级歌,这种事,学友们怕是不敢麻烦杨树达、刘文典、陈寅恪、闻一多先生,据赵俪生说,闻一多先生学问很大,脾气也很大。撰写歌词的任务,似乎历史地落在朱自清先生肩上。朱先生也当仁不让,尽心尽力,且看1933年第五级级歌歌词:嗟我多士,来自远方,气求声应,济济一堂,赏奇析疑,舍短用长,水木清华,相与徜徉,天行健兮当知自强,时不待兮须惜韶光,齐心同愿兮锥处囊,弼时仔肩兮邦之良!值得一说的是,作曲者赵元任。 清华第八级、第九级级歌,也由朱自清先生谱曲,第九级学友正值1937年毕业,抗战的洪流已经开始了,朱先生歌词是这么写的:莽莽平原,漠漠长天,举眼破碎河山,同学少年,同学少年,来挽既倒狂澜,去向民间,去向民间,国家元气在民间,莫怕艰难,莫怕熬煎,戮力同心全在咱。 以前大家很少注意到,没有听人说起,朱自清先生还是一位词作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感,跃然纸上,想必唱起来,也是慷慨悲歌,这首毕业歌,还是不应被忘记的。 朱自清先生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没有什么福利,劳心费力,同学选课,要有朱先生的签名;学友恳请朱先生写文章,朱先生要用心写。朱先生颇想有一番作为,1933年3月18日,下午赴北京大学作“中国歌谣”讲演,讲演后访杨振声,约其讲演。3月26日,一天之内,访问了顾随和钱穆两位先生,约其演讲。 但,这么一位老实人,两次到家邀请鲁迅演讲,鲁迅就是不买账,朱自清很有挫败感。:1932年 11月24日:上午,持清华中国文学会请柬进程请因探母病来北平的鲁迅去清华讲演, 谢绝。吴组缃说:“朱先生满头汗,不住用手帕抹着,说:‘他不肯来。大约他对清华印象不好,也许是抽不出时间。他在城里有还几处讲演,北大和师大。’停停又说:‘只好这样罢,你们进程去听他讲罢。反正一样的。’”(《朱自清年谱》第117页) 11月27日,下午,再访鲁迅,请讲演,又未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0月20日进城访鲁迅夫人朱安,对鲁迅逝世表示吊慰。 朱先生之为人,配得上最完整的人格。 (2017年7月28日,书菜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