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把“新闻专业”和“专业新闻”培养是补遗还是创新?

来源:网虫的法律探讨 作者:网虫的法律探讨 发布时间:2017-06-18
摘要:【医药产业媒体宣传与舆情分析之二】 一、是一直落伍的健康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还是“将载入行业史册” 6月17日,阅读到公众号“传媒茶话会”(一个自我介绍:媒体高层交流群官方公众号,探讨媒体编采经营话题,厘清新旧媒体融合路径,坚持原创精神)署名刘娟
【医药产业媒体宣传与舆情分析之二】 一、是一直落伍的健康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还是“将载入行业史册” 6月17日,阅读到公众号“传媒茶话会”(一个自我介绍:媒体高层交流群官方公众号,探讨媒体编采经营话题,厘清新旧媒体融合路径,坚持原创精神)署名刘娟原创文章,题目是:《从新闻专业到专业新闻:这件事或将被载入行业史册!》(http://mp.weixin.qq.com/s/P8uyiSy0HJXithmnTjga-Q)这一条又要“载入行业史册”看似很让人兴奋、它的内容是介绍一个事件: 6月16日,北大健康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在会上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和北大医学部联合设立健康传播专业,今年首批招生15人,其中6人是北大医学院本科生。这意味着:我国第一个专业性新闻专业正式面世。从旧有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到具备某项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北大此举或将载入行业史册!北大健康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特色 其实看了题目,再看事文章之后,本人留言:“本来就是如此!”代表了自已对“北大此举或将载入行业史册!”感到比较不认可。因为把“新闻专业”和“专业新闻”培养是补遗还是创新,在中国还没有人真正认识到它的危险性。原因从有几个方面。 二、国外的健康新闻与传播从业者多数有临床基本经验 这从很多同国外媒体同行打交道的人都有感受。如果换个角度,涉及公众的健康新闻与传播信息、人物传纪、突发新闻,我们总可以见到信息表达上的专业用词和新闻视野比较似专业人士的角度。 后来才知道,国外健康新闻与传播媒体同行很多人都是接受过医学、药学专业培训,都有跨学科的背景知识,所以,这是健康新闻与传播信息媒体从业者的门坎。 三、国内健康新闻与传播媒体人不断充当辟谣角色的反思 首先,我们很多传统健康新闻媒体的首席可能是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即“新闻专业”出身,一遇到“专业新闻”问题就任由“专业人士”爱怎么说就怎么传播。最典型的事件莫过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几乎没有一个写挺“转基因食品安全”观点的作者,都是“速成专业新闻”,受到一周培训、距离“转基因食品”的技术真相专业背景知识还有十万八千里远!如果不信,让那些人讲一讲中国木瓜转基因从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有正确、准确答案的人可以找本人叫板。 其次,我们很多跑口传统健康新闻媒体媒体同行的提问都是指定、不含专业深度的。这类人估计连念错问题的胆子也没有,即“既定问题”配上“标准答案”,然后是“通稿”千篇一律。这时,如果有一些境外媒体记者在场、或者一些“专业新闻”同行不听安排提问,主办方往往会很不好下台。这是本人在网络媒体从业17年来所见现象、一直在反思的原因。 最后,近来大家发现,国内健康新闻与传播媒体人不断充当辟谣角色,看似是好事,但是大家是否反思一下:为何国内健康新闻与传播媒体人、平时不在主流媒体上不能多写些有科普深度的内容,为何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一代,这么易传播健康新闻而且流行?显然同我们还缺乏有力、潜移默化地让公民接受健康新闻与传播素质教育的力量。 四、从名教授、名记者也对中药注射剂“充满仇恨”反思 近半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的风波已经成为社会焦点事件。以本人的光明网舆情中心同事(光明网舆情中心一直在跟踪药品行业舆情动态,并于2017年1月10日发布《 2016年度医药行业发展报告》受到业内关注。)监测医药行业舆情涉及中药注射剂的两个负面舆情策划分别是:1月16日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在网易未来论坛现场痛批中药注射剂是“伪科学”(百度搜索相关新闻5篇,相关网页约48400个 个入口 );1月18日公号“冰川思想库”作者宋金波、冰川观察(前 《智富》编辑总监)的 《中药注射液: 尽管谋财,请勿害命! 》(百度搜索相关新闻5篇,相关网页约6870 个入口)。 北京大学饶毅教授是研究生物学的,他有资格定性中药注射剂是“伪科学”吗?反正你如果信了,本人是研究动物行为学出身的, 我是否可以也认为饶毅教授近年的研究也是“伪科学”吗? 宋金波的《中药注射液: 尽管谋财,请勿害命! 》一文中有一段这么写:“中药注射液由于缺少明确信息,患者既不能忽视它的风险,又不能清楚地判定风险。一个患者可以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付出巨大健康代价保住性命,却也可能在不知情、无预判的情况下,因为头疼脑热,被打了一针中药注射液过敏丧命。”显然是很有文科、不是医科学生的笔调。因为“因为头疼脑热,被打了一针中药注射液过敏丧命”必须有临床准确证据,否则涉嫌对中药注射剂产业的造谣中伤。 这几天,本人在新浪微博上也见到被称为“王局”的前央视记者、现《新京报》记者王志安(不是新闻专业的“专业新闻”记者)在回答网友问:“王局长发烧的时候有没有打过柴胡注射液?还是说你更愿意打抗生素类药? ”时这么回答:“没打过,有次有位医生想给我打,我用低沉的声音说:如果你给我打中药注射液,我出院后就去举报你。他看看我床头上的名字,大惊失色连忙逃走了。”(王志安 6月12日 07:58 来自 微博)时,原来,王局这样的“专业新闻”记者逻辑只有非医学、医药(甚至了我本人这样学兽医的兽医二代、中医世家出生)都有些哭笑不得:“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高,药物机理不明,但价格都不低,其实中药注射液基本已经沦为金融品,从生产到销售到临床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是巨大的利益。其给医生的回扣比也差不多在药品里最高的。这就是个罪恶产业链,有良心的医生不该给患者开任何中药注射液,作为患者,请告诉自己的亲友,拒绝任何中药注射液”(6月11日 18:19 来自王志安 微博) 2016年 6月19日,我们学西医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http://www.ce.cn/ztpd/xwzt/2013bw/zggcy/)、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应邀在首届海峡医药论坛,为论坛带来题为“走进医学发展新时代”的精彩演讲(http://www.cmpma.cn/Article/76110.html)时讲到----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式”(Paradigm),它包括: 科学研究动态同医学研究动态不一样、医学是时间才是检验实践的标准之一、科学和医学的瞬间结果和场景不一样、科学是直接的,医学是间接的。 樊代明院士说: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式”(Paradigm),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确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自然观,而医学确定的是一种生命观和健康观。科学需要“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理”;医学需要“纵观人类之盛、细寻治病之策”。医学的有些做法不一定科学,但只要生命尚存、健康尚在就行。 大家看一下这些名教授、名记者对中药注射剂的“充满仇恨”是否同他们基本上缺乏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式”(Paradigm)的背景有关?! 沈阳 (sz1961sy) 21:53 2017-6-17 写于北京家中 【相关问题文章】《医药产业媒体宣传与舆情》(http://w.org.cn/user1/4/subject/332.html)
责任编辑:网虫的法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