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都会有许多人关注高考。这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本不准备说些什么。可是,看到有一些人说高考的公平,还是让我有一些感慨。从1995年到现在,短短二十几年,人们对待高考看法的变化之大,足以让人瞠目结舌。面对万人注目的高考,看到那些为备战高考精疲力尽的学生,真的是一则一喜,一则一悲!喜之喜,大学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许多学生可以鲤鱼跳龙门,改变他们以后的人们命运。悲之悲,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沉重枷锁,学生耗费十余年心血,为了考入大学,到底值不值? 1992年,我在河北省一个偏远贫困县的乡中就读,那时几乎没有学生想上高中。我的学习成绩虽然还不算太差,但也只是想上一个技校。因为当时就算上技校,也就能有个工作,不用一辈子下地干活了。我的一个小学老师说我应该上高中,然后考大学,可是我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1995年,我和学校里大多同学一样,毫不犹豫报了中专或中师。那时的正式中考之前还有预考,我考的分数线刚好可以报中专。而高中的分数线要低一些,没到中专分数线可以报考高中。然而,在正式中考的时候,我却名落孙山了。不过上不了中专,高中还是可以上的。即使如此,依然让我非常失望,不仅分数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就是上高中,好像也看不到有太好的前途。 上高中以后,发现我所认识的初中同学,学习成绩好的,几乎没有上高中的。第一志愿报高中的,更是绝无仅有。有一个成绩好的同学上了高中,也是把自己考上的中师指标卖了。县里别的学校,大体上也是这样。因此,魏县高中当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经过三年高中的苦读,也没有多少学生能考上像样的大学。好多学生即使复读一年,能考上邯郸师专,也算不错的了。邯郸师专在高等院校中,虽然微不足道,但能上这个学校,也是包分配工作的。因此,我虽然对这个学校不屑一顾,然而最后残酷的现实却我意识到,能考上这个学校,对我来说,恐怕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那时不仅有学习上的压力,更有生活上的压力。作为农民家庭,培养几个孩子上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高中毕业后,我放弃了复读,选择了当兵。再说那些上中专、中师的同学,他们已经毕业了,也都安置了工作。在村里人看来,能在乡村当老师,也可以说是出人头地了。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但上完高中后,我当时并不看好那些当初上中专、中师的同学。我到部队以后,过了一年多,考上了军校。在家里人看来,我可以说一步登天了,我的人生将被彻底改变了。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这种感受并不深。也许是我不太喜欢部队的生活方式,或者是部队微薄的工资,让我常常捉襟见肘,根本体会不到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可是,在北京当武警警官,在村里人看来,或许真的是羡慕不已。 当我转业到检察院以后,随着时间的转移,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人们艰辛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许多村里的孩子来说,上学与其说是为了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因为农民单靠种地养家糊口的生活太艰苦,所以许多人就千方百计想让子女跳出农门。而对于千千万万的农家子弟来说,找到合适的谋生方式又谈何容易!对于没背景、没资金、没技术的农民,最大的心愿恐怕就是上大学了。他们的最大的期望,应该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他们又是非常现实的,对于上大学难,难于上青天的残酷现实,很多人主动选择了难度系数较小的中专和中师。这些考上中专和中师的学生,虽说远比不上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但是中专和中师也是可以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他们以后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或教师,不过,相对于农民来说,还是要好得多。 然而,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人的中专梦破灭了,原因就是毕业后不分配工作了。就是当初的邯郸师专,随着不分配工作也江河日下,更不要说大名县的中师了。去年秋天,我到大名县城,想到大名师范故地重游。然而,紧闭的大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门口张贴的租赁告示,让我意识到这所师范将永远成为了过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是在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整个教育开始向畸形化发展。在地方大学到底能学到什么知识,我不大清楚。可是,我在北京人才市场找工作时的遭遇,让我对学历有了切身体会。在2008年,北京人才市场上招聘的大多职位,都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如果仅仅是高中学历,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工作。同时,在北京也就很难有像样的工作,如果不想做农民工,恐怕就只能从事清洁工、保安、服务员一类的工作了。我在人才市场上找到的三份工作,两份是电话销售,一份是通讯录编辑,和学历高低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公司之所以能这样招录员工,无非是僧多粥少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