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版’商品成为上流守法阶层的奢侈享受和有钱人社会身份的象征!”虽然冯象老师认为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从而成为知识产权作用减损的一大原因。但我却认为这种现象正在强化知识产权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
“周星驰”三个字“便胜却人间无数” 早些时候由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上映,截止4月6日,该片累计票房33.9亿元,累计观影场次212万,人次为9327万,是“华语影史上的票房冠军”。我不想评价这部电影是否值这么高的票房,但我必须指出的是33.9亿元的票房恐怕有相当部分是为“情怀”买单吧!如果导演不是周星驰、如果我们不是从小看着周星驰的喜剧长大的、如果不是为了“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等情怀的助推,单就电影本身而论难有这么高的票房吧!“情怀”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更多的让我们从感性而非理性的层面来思考问题,正如我们怀念“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一样。“正版”对于真正喜欢某一产品而有能力购买的人来说便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这种“情怀”不是盗版如何便宜,质量、功能如何差不多便能影响其选择的。知识产权的一大功能便是将有“情怀”的人与没有“情怀”的人区别开来,从而使有“情怀”的人更乐意以购买“正版”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获得内心的满足。 而知识产权存在的另一大意义在于满足人和人之间的“分别心”。我们靠找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同来寻求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认同,以此来获得安全感,这是很容易的;而我们通过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获得“自我认同”,从而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恰恰是不容易的。人还是与他人共同点多,区别点少!正是这种不容易,才显示出“自我认同”对于每个人的重要,也更显示出“分别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摆脱不了的、不可或缺的。于是我们看到皇帝有众多的禁忌、贵族有繁多的礼节、普通人则希望能进入上层而与其他普通人相区别。“分别心”意味着有人想要买“盗版”,就有人想买“正版”。于是便有了对“正版”的需求,而有了需求便有了生产“正版”的意义,也便有了以知识产权区分“正版”和“盗版”的意义。 如果从“情怀”和“分别心”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的存在不再是为了打击“盗版”,而是为了将“盗版”和“正版”区分开来,使“盗版”和“正版”的受众各取所需。这更多的是从情感的意义上来考量,而非单纯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考量的。 知识产权制度亦迎合“中产阶级消费观”崛起,而带来的“技术大发展”的需要。 “中产阶级”的大规模崛起意味着有一大批愿意为“正版”,“为技术创新买单”的人存在,并且正在不断的壮大。近年来去国外买优质产品的风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乃是国产产品从质量到技术水准都难以满足日益崛起的“中产阶级”的需求。相对于所谓的“物美价廉”,他们更相信“质优价高”、“一分钱一分货”。而这种消费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用户体验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而这绝不是简单的“山寨”、“盗版”所能实现的,这意味着中国必将迎来“技术创新大发展”的新契机。而这无疑催生了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需求,有需求知识产权自然不会终结。 再者,如果说新兴的“中产阶级”还不足以成为支撑知识产权制度继续存在的力量的话。那么,就连大多数买高仿“爱马仕”、“耐克”、“lv”的人心中也有“以后有钱了一定要买个真的”的想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或许那些卖“山寨货”的人心中想的是:多卖些货,赚了钱之后就能给自己买个真的了。 知识产权制度从来都不能有效制止知识产权侵权,但正如上文所述,她绝对可以延缓知识产权侵权。而正是这种延缓,“知识财产”的生产者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技术优势以实现其利益,而这是其有动力创造更多的“知识财产”的动力源泉,也是科学技术、文艺创作得以发展的保障。也许这便是“微软”——这个在中国被侵权最严重的“知识财产”创造者,从未因被侵权就放弃创新的原因吧! 知识产权不会终结,只是她必须做出改变来应对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等“破坏式创新”带来的冲击。但她依然会屹立在那里,作为宣言、作为“大坝”、作为“缓痛剂”,“任尔东西南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