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书信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而且提起笔来,摊开信纸,静静的写信,自然心里的想法会尽情的流露,时而有所感悟写入其中,时而有文采的句子突然出现,其实写信在那时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在同别人对话之时,也可能是同自己的心灵对话。估计在那个年代,书信写的好的人,文章写的也不会太差。而且经常的写书信,锻炼了文字的能力。 在我们读高中的时候,书信依然有着沟通的优势,那时写的字还算可以,偶尔替别人代笔抄写情书,看到句子不通之处,便帮忙修改一下。在一笔一划的抄写好后,请求帮忙的人,自然要请喝汽水以示谢意。于是班级里的一小撮人到校园门口的商店,正在追求伟大爱情的同学也难得的大方起来,打开一箱汽水,那时的汽水5毛钱一瓶,容量很小,但是气挺冲,大家嬉笑着豪饮之后,打着饱嗝散去,至于后来书信有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懵懂的少年对于所谓爱情的分分合合,也就无人在意了,但是那散发着香味的信纸,苦思冥想之后依然青涩的诗句,虽然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却是在记忆里依然鲜活。而当时所抄写的那些情书在今天那些年龄相仿的孩子看来,是否是不可思议的呢,因为他们追求所谓的爱情方式可能是在微信或陌陌上的寥寥数语。 古人的沟通是优雅庄重的,今人显得直白粗陋了许多。如果是表达思念,今人通常会说“想你”,而古人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亦或是“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对于表达分别,今人通常会说“再见”,而古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或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对于等待,今人更多的是微信中烦躁、发狂的表情包,而“云中谁寄锦书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悠长等待和对文字的珍重,何其难得。 互联网文化对书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现在的微博、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不但拓宽了信息交流的渠道,而且具有着快捷的优势,一封书信会被一段话取代,一段话会被一句话取代,一句话会被一个表情包取代。而费心费力、庄重严肃的书写书信的时代就已一去不复返了。 尽管现在电视的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能让观众重温书信时代的美好,重拾书信年代的回忆,感受手写书信的温度,在科技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缺少书信存在的土壤,那些美丽的邮票也不具有了使用价值,是否只能成为收藏品。 现实让从前的慢生活变成了美好的回忆,鸿雁传书,鱼兼尺素已不复存在,但是书信对人生的思考,对孩子的期许,对家人的深情,那些纠结与顿悟、忧愁与喜悦,远比快餐式的网络文字、即时性的交流文字更加丰富饱满、生机蓬勃。 一切慢的事物也终将会消失,也许就像村口弃用的水井,屋后遗弃的磨盘,那些消失的物件也许深藏着每个人曾经美好的记忆,但是依然存在又不合时宜。尽管如此,有些慢生活的方式,我们还是希望能消失的慢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