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中国人的浪漫》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 23万字 算是党校图书馆的新书。如果我没有失忆的话,工人出版社的书还是第一次看。 看过徐志摩的传记、徐志摩的诗歌、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第一次看徐志摩的杂文——书中除了收录了徐志摩的部分诗歌和散文之外,还有一部分杂文。
以前只知道徐志摩有点“花花公子”的滥情,想来应该是不负责任的“舆论”的误导。徐志摩所以能够成为一代骄子,自有他优秀和过人的一面。书中偶然写到过张幼仪,也没见他对她有怎样的厌恶和无情。倒是彼得的死,完完全全激发了他内心的父子深情,而小彼得的点点滴滴,多半来自于孩子母亲张幼仪的诉说。他对彼得的夭亡充满了自责和悔意,虽然他在《我的彼得》中一再地告诉自己“我不能怨,不能恨,也无从悔”,而在他的怅惘里却有着无限的隐痛。
徐志摩的诗歌不必说,作为新月派诗人的典范自是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林徽因的很多诗,都很徐志摩。 让我惊讶的是徐志摩杂文的文笔,虽然没有鲁迅那样的匕首血刃,但其语风也尽是阳刚的铿锵之力。
他对悲剧有这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真粹的悲剧是表现生命本质里所蕴伏的矛盾现象冲突之艺术。心灵与肉体之冲突,理想与现实之冲突,先天的烈情与后天的责任与必要之冲突,冷酷的智力与热奋的冲动之冲突,意志与命运之冲突,这些才是真粹悲剧的材料”。进而他继续写道:“生活的外象只是内心的理想不完全的符号”。他的悲剧的理论,似乎让我窥得作者内心悲剧的自述。他活在命运的悲剧里,那些冲突和矛盾,本不是他的所要,却又被命运所覆盖。
他对的诗歌的理解,也可谓是真知灼见。他说: 诗是极高尚极纯粹的东西,不要太容易去作,更不要为发表而作。……直至忍无可忍,觉得几乎要迸出我的心腔的时候,才把他写出。那才能算一首真的诗。 他还说: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作诗如屋,屋中的一根柱没有放好,全座的房子都要受影响。 所以,他成为了诗人。 我必须向诗人致敬!
在《想飞》一文中,他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凌空去看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矗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诗人最后真就飞了出去,完成了他要的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这样一想,已然没了遗憾。
还有什么比了愿更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