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理由: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现有立法已经承认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新设土地经营权。这一改革,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运作,并能适应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动的现实需要。2016年,法学界针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法理解释、合宪性解释等。⒉农村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各自的法律性质、功能、分离的制度设计,如属于物权还是债权、存续期限等。⒊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后,具体实现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如继承、抵押、信托等涉及的法律效力、具体实现等。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⒌“三权分置”对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可能的影响。在现实变革的推动下,法学理论要为立法修改做好充分准备。 专家点评:自经济学界提出农地“三权分置”思想,并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形成政策导向以来,围绕“三权分置”在法律上如何进行表达,法学界展开了充分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如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以产权经济学的权利约束理论为基础,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解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符合经济逻辑,主张在此观点指导下开展法律修改。但法学界主导意见认为,上述观点不符合法律逻辑,我国权利分解理论以“母子结构”为基础,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所有权之上设定的权利负担,前者是后者的子权利;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的权利负担,前者是后者的子权利。如此理解,一是维系了目前的既有农地产权结构;二是符合法理地说明了在适度规模经营之下,经营主体所取得的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的子权利;三是便于修改法律,减少制度变迁成本。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中央“三权分置”意见的出台。此外,法学界还围绕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展开了讨论,形成了物权说和债权说两大对立观点;就“三权分置”之后的体系效应展开了大辩论。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圣平) 热点5.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入选理由:现代性问题是21世纪的一个时代问题。2016年,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现代性的理论成果,我国学术界深刻揭示了现代性的中国内涵与时代表达,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断创新。⒈对马克思哲学蕴含的丰富现代性思想的探讨,主要围绕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思想的具体表征、价值意义及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⒉对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有关现代性思想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将马克思与黑格尔、马尔库塞、吉登斯、科西克、韦伯等人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比较,彰显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⒊唯物史观视域中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探索及理论构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2016年学术界有关现代性的探讨中最多也最具特色的。相较10年前有关现代性的讨论热潮,中国道路、中国问题的研讨从缺席到成为主流,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哲学的发展。⒋对多元视野中的现代性反思与时代性探索。一些学者将研究视域转向思想史和实践史的探索,力图在新的视域中展开问题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研究现代性问题离不开对空间问题的把握,思考现代性问题不能忽视城市和空间地理变迁问题;等等。 专家点评:人们对现代性问题实际感受的加深,与学界对现代性问题探讨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是成正比关系的。价值的失范、空间的压缩与延展、主体的焦虑、自然与社会环境受到伤害及由此带来的缺失等,超越了哲学的二级学科界限,甚至跨越更大的学科藩篱引起学人广泛和深入的关注。在多种立场和视角中,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明显处于核心地位。唯物史观给当下中国的现代性关注提供了一种最现实的和本质的立场。不难发现,这种理论关注不见得总是带有“现代性”的字眼,对准的却是十足的现代性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化,聚焦具有中国特殊性的现代性关注应该会进一步增强。 (点评人:山东大学教授刘森林) 热点6.鲁迅遗产再审视: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入选理由:鲁迅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不能绕过的存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的批判思想及爱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几代文人学士。2016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学界对于鲁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⒈鲁迅的作品研究。其中涉及作品的写作时间、写作方法,较为注重鲁迅作品的细读与重释。⒉从大的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视角,全面、深入挖掘鲁迅作品所传达出的个性情感、文化心态、人格意识、趣味重点等,使鲁迅研究呈现出更为客观、全面、立体的特点。⒊鲁迅作品给后世带来的影响。分析其作品传达出的深刻含义及鲁迅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作出的贡献。⒋鲁迅藏品研究。涉及鲁迅遗留下的手稿、书稿、藏书、拓片、画像、木刻、印章、艺术品等。⒌海外对于鲁迅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除延续上述几个热点外,还有几点颇值得关注:⒈鲁迅与世界文学的多重关系;⒉国内学者对于海外鲁迅研究的分析与考证。⒊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作用;⒋鲁迅“拿来主义”等理念对于中华文化建设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