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有正义感的公知,在对比中美两国公民的个人权益保护意识后,极度感慨地大声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从这位公知几近愤怒的质问里,分明能感受到其与当年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样的心情。 说实话,作为法律人,这句怒问,一段时间里一直在笔者脑子里徘徊与挥之不去。在讲究法治的当下,每一位公民个人权益的保护,按道理说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渠道莫过于通过法律这一途径。然而,前思后想、左顾右盼一番后则发现,我们的法治确实不尽如人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作为,乱作为,滥用权力的现象还很普遍,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老百姓实在是没有生气和叫板的环境和资本。 在这里,笔者把“中国人”的概念换成了“中国老百姓”,是因为,在中国位高权重者可以生气,名星大腕可以生气,有钱有势者可以生气,除此之外,只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面对不公与侵权则没有脾气,或者说气了也白气。久而久之,也就再现出了一种老百姓似乎从不生气的样态,也害得有正义感的公知悲愤地质问“你为什么不生气?” 其实,只要稍微深入基层了解一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生气。 首先,老百姓没有能力生气。这里说的“能力”是指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因为不懂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公权力的侵害时,弄不明白究竟是自己违法、违规了,还是被权力部门违法行为给侵害了。于是,只是盲然地一味服从和任人宰割,根本谈不上去据理以争,抑或拿起法律武器来自我保护。比如,当事人车辆被查扣,执法单位不出手续,不告知权利义务,处罚决定使用白条,乱收扣车保管费用等。面对这些,老百姓只是觉得哪里不合理,他们绝不相信执法机关会故意违法行事,所以他们选择乖乖地听命于执法部门,不知道质疑,更不敢说“不”。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不清楚公权力行使中哪地方有问题,自然只会疑惑,难以生气。 第二,老百姓没有精力生气。普通老百姓都在为生计而奔忙,所以,即使他们知道公权力部门侵害了自己的权益,每每在历经信访、投诉,被相关职能部推诿扯皮一番过后,深切地感受到如此踢皮球下去,不仅被侵害的权益无法维护,恐怕连基本的生计都成问题。就这样他们觉得实在没有精力去生气(像那些赌上一生的上访者毕意是少数),最后不得不无耐地接受现实。 第三,老百姓没有实力生气。这年头,有钱有势就是实力。名人大腕看到网上有人骂他,不惜花上百万去打官司维权。强势的官员看到贬低自己形象的帖子,不惜动用警察千里抓捕发帖人。老百姓绝对没有这般实力,他们连百元的咨询费用都考虑再三,更不用说动辄数千元的代理费。胆子稍大的最多说上两句要上访的狠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被可能不菲的维权支出而却步,很显然,生气需要本钱。 第四,老百姓没有助力生气。在有关报道上也看到过一些公益人士无私帮助老百姓维权的故事。这些幸运的当事人正是在这种有能力之人的帮助下,从‘生气’走向了“扬眉吐气”。但相较于众多的老百姓而言,这样的事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到现实中去看看,单说我们法律人,有多少愿意无私地不求任何回报地去帮助老百姓的?所以,老百姓企望得到命中的“贵人”帮一上把,恐怕黄瓜菜都等凉了,光生气又有何用?只用怪自家命运不好的份了。 第五,老百姓没有勇力生气。胆小怕事是中国老百姓的基本性格,本来还生气的不行,而一旦面对比自己强大不知多少倍的公权力,刚想叫板,或者才走了第一步,就会被诸如:“想让哪告上哪告”、“小心闹事会被拘留”、“我就不信你或你的家人永远不犯错”这样的话给震住。接着还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胳膊扭不过大腿”等这样的劝说词不停地在耳边响起。于是,本来的怒发冲冠一下子泄了气,本来的拍案而起一下子颓然而坐。剩下的只能是一任违法行使公权力的人继续招摇过市我行我素。 分析了老百姓为什么不生气的原因,作为法律人的自己感到脸红耳热。因为清楚地知道,如果只是慨叹,没有行动,无助的老百姓还不会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