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刻印社将健在的十多位雕版印刷老师傅延请回社,并招聘了一批年轻人作为技术传承人。生产的架构搭起来了,还得有市场需求。刻印社将古籍的市场锁定于图书馆或个人收藏、礼品、旅游纪念品等范围,开展了旧版翻印、新刻木版印刷、影印线装等业务,其中新刻的四十卷《里堂道听录》、大型线装本《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邓小平文选》,均广受赞誉。 如今,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写样、刻版、刷印、装订四个关键技术都有着自己的能工巧匠,古老技术在他们手中焕发着春天。 芮名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社里从事写样工作已有三十六年,他的一手宋体和楷体字妍丽秀逸,神采俊然。他曾主持书写了《里堂道听录》,其中的寂寞坚忍,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化作了他心底的一缕馨香。 国家级雕版大师、现年六十九岁的陈义时,十三岁随父学习雕版技术。“做版的木材最好选用棠梨木,纹路紧凑,硬度大,便于雕刻,而且耐印。再经过几个月的浸泡和干燥,然后修平、刨光、修整为所需规格。刻字程序主要是扯线、引线、发刀、挑刀、打空……”,谈起伴随自己大半生的手艺,陈义时如数家珍。这些年,他培养出了多名徒弟,心爱的女儿也被他引上了雕版之路。 相对于写样、雕版,刷印技术易学难精。省级大师李江民,市级大师侯桂林等,在这方天地里勤耕不辍,带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纯熟队伍。 全套线装技术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完整保留,包括分书、折书、数书、齐栏、切书、扣面、打书根、订线、贴签条、装函套等,技术熟练的工匠逾百人。 现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雕版古籍生产基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CTBT图书馆学报》曾专文介绍该社出版古籍的情况。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均拍摄了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风貌。 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内唯一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在扬州西区的明月湖畔落成。2006年5月,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9月,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申报主体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学者冯骥才如是说。 素笺不言,雕文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