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考核制度夸张到了何种地步,告诉你们不可思议的数据,很多企业的排放总量是按公斤计算的,因为根本没有1吨的排放量给企业。有的企业一年才0.03吨二氧化硫总量,一天不到100克。一个小时只可以排放几克。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严苛的审批制度,夸张的总量考核,早就超越了真实的需求。结果就是很多企业根本不符合要求。你批我一天100克二氧化硫排放量,我排我的。验收时符合,验收完了,早就没人再去考核了。 还是那句话,文件、数据可以假,老实巴交的老天爷不会作假,你排放多少,老天爷就给我们多少脸色。其实啊,老天爷是最公平、最实在、最厚道的了。 现实中,很多企业效益很好,不缺这点钱,照样偷排,因为别人都在夜间偷排,潜规则如此。很多外企刚来还不错,过了几年居然有不少企业也学会了这招,叹息! 原因八:环评编制质量问题。 很多人听说过环评,但不了解咋回事,听我慢慢说来。 如果王老板要生产一个产品,先要去走立项,立项好了就得各个部门跑了。 比如国土局批土地。比如规划局,盖车间得规划同意。比如消防、安检等等,一大堆。这里面有个重要的手续,就是环保审批。环保审批先要请环评单位做个环评,复杂的做报告书,一般的做报告表,费用几千到几十万不等,甚至超过100万。 其实还有一种环评,叫登记表,是企业自己填写的,不花钱的。可是实际中能享受此待遇的却不多,企业也不懂,还是花钱去做了报告表。这个钱是王老板给环评单位的,王老板精明,他挑了个好说话的环评单位。这个环评单位拿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环评描述时会想法设法,既要看上去合理,又要保证王老板的项目通过审批。 这里面太复杂了,不细说了(光这个里面的东西能写十本书)。反正就是根据审批的条件一条条套,死的也得说成活的,长的得说成短的。很多东西估计只能在理论世界存在,现实根本做不到,居然也写进去了。环评最后总会来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本项目可行。最后环评审批部门一看,处理效率很好,不错;总量居然这么低,不错。盖个公章,发个批文,这个项目就通过了。 可是遗憾的是,这个环评的结论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啊。糟糕的是,我的大气理论排放数据就是来源于这本环评。 说到这儿,大家就要问了,这个环评谁写的。假设这个环评单位总部在北京,名气很大,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老总在黄河市有个大学同学李小二,想借证。于是李小二在黄河市租了个二手房,请了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两个大学生啥经验也没有,只能网上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写完了,让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盖个章(费用不低哦),就拿去报批了。 专家评审,自然一堆问题,改来改去、磨来磨去,最后大家都头疼了,算了吧,通过。于是我们所有的管理依据全是根据这份漏洞百出的环评,又怎么具备实际操作性? 原因九:执法依据太弱。 首先大家看新环保法六十三条: 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其中第三种情况,处理根本没有震慑力度。一个企业偷排,篡改在线监控数据,居然就罚款,简单处理一下“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个大企业,不开脱硫,一年排放上千吨二氧化硫,抓到的概率本就很少很少。抓到了就简单处理一下,关上几天。一声叹息! 因此,从法律角度,偷排应纳入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行为。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可是大家一看,根本套不上,这一条很难适用啊!所以说法律还是要完善,法律的层次一定要严厉。大家买东西,确定品质后,总喜欢花最少的钱买下商品。企业主也是这样,能花一万解决的绝对不会花十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