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暗香浮动_断桥梅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网友投稿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2-18
摘要:初知断桥梅名字,是因为《潍坊日报 临朐新闻》上的一篇文章。 我以前在乡镇办公室工作多年,养成看报的习惯,主要是看本地的报纸——《潍坊日报 临朐新闻》。 一日,在报上偶然读到一篇关于社会现象的评论文章,很有见地,因此留意了一下作者,署名断桥梅

初知断桥梅名字,是因为《潍坊日报 临朐新闻》上的一篇文章。

我以前在乡镇办公室工作多年,养成看报的习惯,主要是看本地的报纸——《潍坊日报 临朐新闻》。
 一日,在报上偶然读到一篇关于社会现象的评论文章,很有见地,因此留意了一下作者,署名断桥梅。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几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是在一个评论性的栏目里。这些文章主要是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评论,而这些社会现象有很多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麻木的错误事情,也有些是我们没有发觉或是合理不合法的事情,他都能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写出来,引人反省,发人深思。我有点诧异:这个人眼光很犀利,也有独到的见解,才思泉涌,一定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正义的人。于是,眼前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身材魁梧,天庭饱满,声若洪钟,两眼炯炯有神,一个正气凛然的男子汉。
  出于好奇,我在网络上输入“断桥梅”三个字,出现的词条里,有一个新浪博客的名字是断桥梅。心中窃喜:这有可能是我要找的人。于是,打开进去。博客开通大概有些年头了,文章很多,照片也很多。照片拍摄的不错,有相当的水平。随意点开一些文章浏览一下,当即确定这个博客的主人与报纸上的作者是一个人。而且我还有新的发现,里面的文章涉及面比较广,不仅有评论文章,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悟,还有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游记类文章,笔法细腻,感情充沛,对景色或是风光的描写之外,给人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其时,我自己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主要发一些历史类的文章,比较单调,吸引力不强,于是转载了这位断桥梅先生的一篇文章,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当天点击量就达200多,而且还有留言、赞赏。从留言和赞赏上来看,肯定有许多人知道断桥梅是谁,也有好多人是他的粉丝,不由心生敬意。
 不记得什么时候,一位好友把我拉进临朐一个文学群,却发现,断桥梅先生也在里面,但并没有贸然问人家是谁。后来,从群友的交流中,得知断桥梅本名叫王乐成。其实王乐成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在乡镇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一名检察官,但素未谋面,不知其写文章也是好手,还是临朐县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微信群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把不认识但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在这个文学群里时间久了,虽然有很多人没见过面,但通过交流,加深了认识。因此,不知不觉中,就跟王乐成老师也是就是断桥梅认识了。因为转载了他的一篇文章,并未取得他的授权,所以有些心虚,特意向王老师说明一下。心里还是稍微有点忐忑,因为有些文人性格是很古怪的。但王老师很通情达理,满不在乎,并且对我进行鼓励,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心里觉得王老师应该是一个性格随和、容易交往的人。一来二去,慢慢就熟悉了,虽然还是未曾见面,但在我心里,已经把王老师当做良师益友了。
  今年秋天的某一日,我正在办公室工作,单位刘主任让我到他办公室一下。到了刘主任办公室,他向我介绍:“这是王乐成检察长,他要找几本村镇志略写文章用,你找一下。”本想说我们认识,一想不对,这是第一次见面,说不认识吧,也不对,分明已经交往很久了,还是不要解释了吧。
  王乐成老师与我想象中是不一样的:身材中等偏瘦,戴着眼镜,面色和善,文质彬彬的样子。王老师见了我很热情,也很客气,让我顿生好感。有些人干政法工作时间长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职业习惯,脸上一副严肃的表情,一张口说话,就像对待犯人一样,冷冰冰的,我特别讨厌。而王老师,更像是一个文人,让我想起那个慈祥且开朗的老头——季羡林,八九十岁了,还经常在文章中调侃自己。
  王老师的《驿外断桥梅》出版后,赠给我一本,让我得以更多的欣赏他的文章,从而进行学习。这本散文集,我没仔细数过,大概有百余篇文章,分为印象京城、履痕处处、友情暖心、思乡偶记四大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又分了若干个小部分。文章内容有中所见所闻,有评论感悟,有身边的人和事,也有对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可以看作是王老师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走过年轮的精神升华。
  我非常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充满了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思考,能给人启迪,能发人深省。在王乐成的文章里,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影子。《先农坛,一个站牌》中,我听到王老师的一声叹息:“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字竟然改嫁了。”《破产的书屋中》中,我听到了王老师的惊诧:“书屋破产了,因为没有顾客。”这叹息,是对一个不重视文化、不重视历史的民族能走多远发出的疑问;这叹息,是一个心中有大爱、胸中有祖国的文人的呼喊。鲁迅先生说过:“铁肩担道义。”王乐成老师把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唤醒人们的无知这副担子扛在了肩上。你听,他又在提醒人们:“其实,在以财富多寡论英雄的当下,渐行渐远,甚至永远消失的,远不止是琉璃厂质朴的书卷气吧。”《华服下的琉璃厂》
  王老师因为工作原因,到过许多地方。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无论走到哪个地方,他都能发现美,也许也是一个小公园,也许是一个雪景,甚至走路时看到的一个场景,都能引起他的注意,并在他笔下成为美文。这些美文,是可以入画的,更准确地说,是一幅幅淡墨山水画,就像富春山居图,没有浓墨重彩,辽阔的天地,淡淡的远山,稀疏的草木,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我是这么认为的,景色会随着人的不同或心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样的风景,有的人想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想到的是淫雨霏霏。而王乐成这些文章或者说这些画,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一颗阳光的心,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芳园雪韵》:“雪地,这绵长画布上,摇曳着舞姿的多彩,那是青春的律动。”《来自家园的感动》:“走出万达广场,西面花园里,垂柳泛黄,生机萌动;苍穹下,有风筝高翔,给蓝天点缀了生机和风采,正义网传媒人的蓬勃创新精神,不就是高扬在新闻媒体世界的一片灵动追求与妙构遐想吗?”很多这样的文章,融情于景,融理于物,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也许是王老师从事检察工作的原因吧,他总是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发声。对一些社会现象,他能一眼看透本质,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他敢于发声,因此,写了不少评论或是感悟文章。《别老拿钱说事》中,他说:“不能总拿文物的价值拿金钱说事。人们前来休闲消遣时,也时时被铜臭所熏染,便大俗特俗了!”《电影成奢侈品》中,他说:“电影,本是大众消费,却飙升为奢侈品,是说明文化产品价值升了,还是追求票房价值的步子大了呢?”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要责任感,要有担当,但真正能够做到的能有几人?能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说不,能向错误的社会现象发声,这就是王乐成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只要父母还在,你就是孩子。一个人,不管走多远,也不要忘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漂泊久了,便会“近乡情更怯”。一个作家的成功,也离不开脚下那片土地,他们往往会把思想和灵魂融入那片土地,就如西部大地是雪漠创作的土壤,黄土高原是陈忠实创作的土壤。我观王乐成亦如是。《尽孝须在当下》:“珍惜当下。珍爱当下。珍重工作,珍惜友情、亲情。最为紧迫的,还是尽孝在当下。”《邕江月夜会才俊》:“边城灯火璀璨,满江月色阑珊,于是,勾起我的岂止是一腔诗情,更有乡情如缕。”《家乡玉兰香》:“月色融融,兰香脉脉。虽远在他乡,沉沉梦境里,芬芳着家乡的浓郁花香。”这些文章,能让你感受到他对家乡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还有一些文章,能让你感受到沂蒙土地养育的那种勤劳朴实的精神。
  “杨柳风里,我将一如既往,踏实做事,低调做人,不用扬鞭自奋蹄。”《又是一年杨柳风》
  “被封为资深的老梅,答复问题如此欠准确,欠规范,岂不是将人引入歧途,贻笑大方?赶紧电话补充说明。”《自以为是酿尴尬》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想,王乐成老师应该属于这样的人吧。
  文如其人。王乐成的文章,没有暴风骤雨的呐喊,没有霹雳弦惊的怒吼,没有滔滔不绝的训导,而如一泓清泉、一溪碧水,沁人心脾,更像是梅花初放,暗香浮动、润物无声,这是我读《驿外断桥梅》的印象。  

                                                                      2016年12月16日晚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