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总是种什么因,就能得什么果。 比如常常说“种善因得善果”,可做好事的也许英年早逝,而做坏事的反而长命百岁。而你真的反过来说“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也未必就一定对。毕竟,报应不爽的事情,那也是常有的。 于是,又有句俗话,叫:“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迟来早”。意思就是说,为善为恶那都是有因果报应的,别着急,要是做了善事生活还是不咋地,那是好报还没来。若是做了恶事反而招摇过市生活的不亦乐乎,别生气,只是报应还没来。 老实说,话要是说到这个份儿上,那自然是无比正确,但就像“明天可能会下雨,明天也可能不下雨”这个说法一样,是正确的废话。 人生漫漫,那自然是好事儿坏事儿都会遇到些的。你也就自然能把后面遇到的坏事跟曾经发生过的恶行联系在一起,说这是恶有恶报。同理,善有善报也一样能搞出因果关联来。 万一恶人无灾无难长命百岁了,善人一生行善却命途多舛英年早逝。那还有儿孙的人生境遇可供做这样的因果关联嘛,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祖上积德或是祖上作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话也就有了无限的时间延展空间给你找到个论据。 同样的思考方式,话反过来说也能解释的通,做了恶事的人,也会遇到好事,做了好事的人,也会遇到坏事。前面说的“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不就是对这个现象的感叹吗? 所以,这样的因果,没了确定性。假如我们这些没有受虐倾向的正常人,都是要求得一个善报的,可是那个善报到底是因为做了善事还是做了恶事还不能证明。整个世界什么样不好概括,可作为我们每一个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到了那个非要为行动作出抉择的时候,那到底是应该做善事还是做恶事呢? 二 不光行事上面的因果不大确定,人的身体健康上的因果也是不确定的。就好像某些人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活了一百多岁。而有些人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出去乱搞女人,作息规律的一塌糊涂,反而早早就疾病缠身呜呼哀哉了。 相反,吃喝嫖赌抽的也有早早呜呼哀哉,而生活方式“健康”的长命百岁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因果关系,就很难说清楚了。那么,每天都在生活着的我们,面对着必须要作出选择的生活,到底是应该“健康”的生活,还是随心所欲就好呢? 这样的问题是你无论愿不愿意面对,都要面对的。活着就注定了要有活着的方式。你哪怕什么也不做,那同样也是在过着什么也不做这样的生活。区别仅仅就在于到底是被动物本能驱使着吃喝拉撒睡,还是自觉的考虑到底要怎样的吃喝拉撒睡。前一种猫猫狗狗,狮子老虎,大家都一样。后者却是人所独有。若是选择靠着动物本能来,那本也无妨。孟子当年动不动就名之为“禽兽”,不过就是失去自觉与动物无异而已。 三 读书时候老师曾经说过:“你尽可以怀疑前人的理论,但最好不要怀疑前人的智商”。从概率这个理论风行开始,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从确定性向可能性转向。如果善有善报的概率大,那如果我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做善事就是个获得善报的合适的办法。如果作息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不乱搞女人,能够有个好身体的概率式大的,那么这样做就是合适的。 但一二部分关于一些因果关系的论证漏洞的思考,我想是有点意义的,它让人能够自觉的思考。 自觉思考在实用层面的作用是:当那个概率大的事情并没有因为你的努力而发生,而那个小概率事件就偏偏被你赶上了。在这个悲催的时候,人还能够保持一丝丝的理智,而不是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尽量平静的生活。“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想来是让事情不至于进一步变坏的办法之一。 如果跳出实用层面的考量,无论是要去做什么,只有一个人有了自觉,认识到这个结果可能是任何结果,未必你做了行为甲就一定给你结果A,你没有做行为乙,就一定不会遇到结果B。当你在自觉之后,再去确认你要去为的行为。那个行为的过程才真正大于结果,那个行为的过程本身才会产生意义。孔夫子能够“知其不可而为之”,那是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仁以为己任”,是因为“天生德于予”。当行为本身无论结果如何都一定是要做的,那它就会具有某种神圣性,你的内心就不会再受到患得患失的煎熬。这,或许是当因果不确定时,获得心安的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