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有利于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决定的义务,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 只有解决执行难,司法才能发挥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功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真正让他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孟建柱 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具体举措,是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维护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 ——周强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工作,是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环。 2016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向执行难全面宣战,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一年来,各级人民法院迅速行动,谋划解决执行难的长效治本之策,推行坚决有力的措施,执行效率稳步提升,为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朝着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阔步迈进。 查人找物 实现“一网打尽” 为了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覆盖全国地域及主要财产形式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实现了执行查控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目前,人民法院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已经与3400多家银行以及公安部、交通部、工商总局、人民银行等单位实现联网,可以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开户行信息、存款信息、车辆信息、出入境证件信息、渔船信息、船舶信息、企业法人基本登记信息以及企业的对外投资信息、证券信息、银行卡消费记录信息、支付宝账户信息等14类16项信息,基本实现了对主要财产形式的“一网打尽”。 截至2017年2月,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系统共查询案件975万余件、冻结752亿元,查询到车辆1427万辆、证券133亿余股、渔船和船舶12.6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2.37亿元。 为了不断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让失信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最高人民法院健全和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有效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办理贷款,担任企业高管,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截至2017年2月,全国法院共限制615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222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7.1万人。 专项行动 形成震慑高压 “草原风暴”“春雷行动”“执行会战”……为解决执行领域的突出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执行工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过去的一年,各级人民法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专项执行活动,打出了声威,打出了气势,形成震慑“老赖”的高压态势。 执行案款管理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与解决执行难息息相关。2016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基本解决执行难”暨执行案款清理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打响了解决执行难攻坚战的“第一枪”。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历史上沉淀的执行案款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发,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法院共清理发放案款262亿元。 全国法院还建立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行动的常态化机制,2016年12月12日开始,全国法院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行动,截至2017年1月11日,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法院共执结涉民生案件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约38亿元,向8万余名涉民生案件申请执行人发放执行款,司法救助1万余人,救助金额约1.4亿元。 建章立制 扎紧“制度笼子” 据了解,执行领域法律规定较少,一些条文多是原则性规定,司法解释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针对实践中一些比较突出的不规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加大了执行工作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力度。 2016年,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涉执行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有史以来最密集的一年,填补了大量执行规则空白,为基本解决执行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2016年7月,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就执行信访案件交办督办、实行诉访分离以及信访终结等问题作出规定。 2016年8月3日,公布《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规范网络司法拍卖行为这一新事物。 2016年11月8日,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推进了司法实践中执法尺度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2016年12月,印发《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规范执行行为切实保护各方当事人财产权益的通知》,就执行程序中贯彻落实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提出要求。 2017年3月1日,发布了《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及《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执行规范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