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吴三桂当年不引清兵入关 历史向前发展应该是必然的,推动历史发展的事件则可能是偶然的。假如当年的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历史将又如何改写呢? 当然,历史或者可以重演,但绝对不可能有假设,似乎冥冥中有一种无形的天力,推动着它走向必然的发展方向,非人力所能阻挡。可是,假设一下历史毕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不妨来说它一说。 大家知道,明朝末年的崇祯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生死关头之时,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外有大清国的虎视眈眈。李自成于1644年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不久又攻陷北京,明王朝这座有着二百七十六年历史的老大厦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塌。 当时,山海关外还有日益强大的大清帝国,早已秣马厉兵图谋进犯中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此时便是一个最关键的人,李自成固然想争取他,大清国更想拉拢他。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吴三桂的选择关乎大顺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直接影响到历史的发展方向。 吴三桂是如何抉择的呢!历史已经有了答案。这里要说的是如果当年他作出了相反的选择,选择大顺而非大清,那将又是另外的结果,以后的历史发展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历史结果是李自成顺利地坐稳了江山并延续下去。李自成的政权是以农民阶级为基础的政权,政治主张是“均田免粮”,坐稳了江山后,其统治集团必会继续推行其当初的政治主张。中国是个以耕种为主的农业国家,大顺王朝必然会优先大力发展农业。有粮则稳,农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利益,国家很快将会恢复元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在农业取得发展的基础上,李自成可能还会大力发展工商业,也可能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可能会吸取明朝的历史教训,开展整治官吏、肃贪倡廉,使国家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届时,前有强悍的吴三桂把关,后有强大起来的大顺政权支撑,大清国不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都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甚至假以时日还会被大顺王朝所呑并,从而统一中国。 由此,历史上就没有了清兵入关之事,也没有了以后的满清王朝。而吴三桂呢,他是死心塌地的为大顺服务,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藩之乱”,金庸笔下《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之云南之行便没了根据。 按上面所演绎之逻辑继续下去,李自成及其子孙由于确立了正确的国策,不再闭关锁国,李氏江山会在国家的强盛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也许就不会再出现像晚清政府那样的腐败无能。十九世纪时,外国的坚船利炮将不可能敲开国门,什么“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庚子赔款”……等丧权辱国条约都将不存在,也就不会出现“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圆明园将是中国现在最漂亮最好的公园。 还须一说的是“辛亥革命”问题,即使有孙中山这个人存在,生长在一个励精图治的强盛国家里,不大可能有“武昌起义”的发生,以后就没有了溥仪的伪满州国。那时应当还是大顺时代,又岂会有后来的日本侵华历史? 当然,如果真如上面所说让大顺王朝沿袭数百年,由于其只是一个封建王朝,即使发展了国力,但受本质所限,其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真正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也不具有先进性,最终必然会沦为历史潮流的阻挡者。虽非被满清所灭,它同样会如大明王朝一般,也逃不脱覆灭的命运。 历史的教训是清楚的,人也应当是清醒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对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覆灭就是它的宿命,更替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总之,历史的发展是很有趣的,还可以作许许多多的演绎,尤其是一些在历史转折关头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同样是明末时的事,如果不曾有袁崇焕千刀万剐的事情发生,历史将又会如何?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一种可能的历史结果是吴三桂虽不降清,也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发生,但大顺政权由于其治国无能,也导致很快被大清国推翻,这种历史的可能性最大。 上面讲了,大顺政权是以农民阶级为基础的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狭隘的农民思想,李自成和他的统治集团很自然会排斥地主阶级,甚至会采取过激的严厉措施来对付他们。而地主阶级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具有各种强大的组织对抗能力,是不甘就范的。他们会想方说法推翻尚未稳固的大顺政权,并有可能采取主动与大清国联系的方法,引其来犯;又或是得到大清国的大力协助,内外勾结而最终得以实现。 这样,又同样会发生满清入关之事,不同的是推迟了数年,入关时顺治帝也许是个成年人了,也有可能是在康熙时代入关,以后的历史发展则可能与今天所经历的一样。 以上所讲不过是戏说历史,过去的历史不管是悲哀也好,欢乐也好,均已成为定局,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只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就是,明天将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