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感悟总结:不留恋脚印,在乎前方 我想我是太喜欢田飞龙博士的文字了,所以在总结这次暑期学校的学习感悟时,脑海里率先就浮现了他曾多次引用过的他自己的这句诗。脚印和前方,田老师用他一贯出色的文字提炼能力捕捉到的这两个意象,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再出发”进行了诗意化地精当表达。这次上海法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就是我的一个脚印。 一、脚印 1、开阔眼界 近距离聆听了多位学界前辈讲课,领略了大师风采,对行政法学界的主要学术关怀及研究趋向有了基本把握,不再似以前盲人摸象般地以为窥一斑即知全豹。 应松年老师以80余岁的高龄,还奋战在行政法治的一线,这种治学济世的情怀令人景仰。他在回顾其年轻时求学经历时说到的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对这句早已熟知的俗语有了更新的理解,并牢记在心,警醒前行。 叶必丰老师对区域法制协调的研究介绍,让我抓到了一种治学的可能方法与框架,暂且不论具体问题的知识获取,这种启发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 朱芒老师对其都市法研究的汇报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其充满激情与热忱的讲学方式,令人大为心折。他和叶必丰老师,令我对交大凯原法学院有了新的认识,将持续关注其学术团队的成果。 章剑生老师对行政法研究中的判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讲解,其“个案与规范之间”的分析框架,在他口中听到和在他书中读到,是两个感觉,就像张文博士说的一样,“有一种被雷劈一样的通透感。” 杨海坤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其在讲座中送传递出的真性情,对学界迥异于自己的研究风格大加赞赏,对当年错失人才的惋惜之情的流露,更是丝毫不掩饰,君子之风毕现。 湛中乐老师对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讲解,令人感到属于北大的情怀与抱负。 章志远老师对讲座的组织和点评,颇费心血,妙趣横生,三点论印象深刻。来之前对章老师都很关注,他的《行政法总论》我也曾读了好多遍,这次对其又有了新的理解。 …… 简单做上述的记录,没有囊括所有授课的老师,但这十余天的密集讲座,开阔眼界已经是最低层次的效用,重要的是,以后的发酵。 2、交流学习 交流,我一直是不敢当的,毕竟我这个硕士一年级的学生,身处博士生蛮多的学员阵列,更多的只能是学习。我也曾无用地想过,若不是耽误了两年,此时的我,也应该是一名博士生了吧! 在和这些“高年级同学”聊天时,我比较关心他们的阅读面向,写作方法、以及可能形成的研究旨趣,也询问了他们对学界一些自己看重的学者的评价。 大家都很勤奋,也很聪慧,牛人一大堆,相信会出现一些学术新秀。 浙江大学的公法博士生,真的是一个有着极高学养的群体。在和郭兵老师、张文博士的有限几次交流中,可以发现他们坚实的积累与频现的灵光。浙江学派,名不虚传。 二、前方 1、挫败感 一直以来,对于公法研究的茫然困惑,始终未能得到消解。而随着课程的推进,以及和身边同学交流的加深,一种挫败感又渐渐围绕着我,觉察到自身积累的不足,难以进行足够深入的探讨。 不过我还是感到庆幸,因为我才一年级,还有时间。但已时不我待。 2、努力前行 与挫败感紧密相连的,是对自身的要求,应更加严苛。翟小波老师是杰出的榜样,我不能以他为谈资,而放任自己的无知。自我散养,也许自由,但欠缺自律,极易自毁。 3、培养专注 专注和自律是一体的。在这次暑期学校的过程中,以及在上海的游览,觉得自己还是静不下心,容易被这花花世界所扰乱,以往奉行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时候要修正了。佛祖心中留,佛祖身外也要留。 这次上海法学之旅,留下的脚印之于前方,自我认同的意义非凡。虽然,心中困惑尚需寻求解答,但借用陈越峰副教授的一句话:心底已是豪情万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