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欣荣的宋代,扬州人更加追求生活的诗意与唯美,加之一些著名文人与扬州的交集,扬州造园技艺愈发精进,欧阳修守扬州时所建的平山堂“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苏轼任扬州太守时建的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至元代,富绅赵氏在旧城东北大街东首建有景象万千的明月楼,大书法家赵孟頫经过扬州时为该园挥毫题咏:“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代中后期,盐业、漕运的发展带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并大大推动了扬州的造园活动,一批营造精湛、影响广泛的名园开始出现,如瓜洲于氏的于园、仪征汪氏的寤园、扬州城西南郑元勋的影园等。财力、运力的许可,又使叠石造山成为园中常景。至此,掇山、理水、建筑、花木四项造园基本要素臻于完备,扬州造园技艺趋于成熟。其间,主持营造寤园、影园的吴江籍造园名师计成,在仪征总结多年造园经验,著成《园冶》一书。 清代,由于扬州盐商的富可敌国、归里官员及文士的逸趣追求,以及乾隆皇帝的六次巡幸,扬州造园迎来了鼎盛时期,不仅数量逾百,而且精品杰作迭出。如北郊湖上的园林群落以及叠石积翠的片石山房、假山四季的个园、回廊环绕的寄啸山庄、溪谷幽深的小盘谷等。游历丰富的名士刘大观在欣赏扬州园林后,留下了“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的赞誉,并被《扬州画舫录》记载。 寄啸山庄的回廊 兼收南北是扬州 扬州处中国南北交汇之地,北方皇家园林的端庄大气与江南民间宅院的轻灵雅致,亦在扬州园林中融为一体。 作为园林不可或缺的要素,扬州园林建筑兼具二者之长的特征十分明显。比如屋脊脊身高大,比江南的看上去厚重,但通透的花脊形式,又比北方显得轻秀;屋角起翘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较南方低平,比北方舒展;青砖本色的外墙,比南方的粉墙黛瓦添一分沉着,又比北方的黄瓦红墙多几分清素;檐高与开间的比例在0.9-1.0之间,与北方的常规做法0.8相比,感觉较为高敞。① 园林的重要元素——叠石,由于原料非扬州土产,明代中期以前在扬州园林中罕为使用。而苏州,因域内盛产黄石、湖石,宋明时已广为运用,并形成苏派叠石技艺。明代中后期之后,由于园主财力的雄厚和运输条件的改善,比苏派叠石品种更为丰富的石材被采办回扬,加之石涛、董道士、仇好石、王庭余、张国泰、余继之等名师良匠的汇聚,叠石渐成扬州园林的主要景观,并形成了自我特色。扬派叠石山体多姿多彩,手法擅用中空外奇、大挑大飘、贴壁堆叠,使石山更具灵动之姿、峻险之态。《扬州画舫录》评曰: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② 片石山房 密织的水网,让扬州园林在理水成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独到技法。城中之园因占地不广,多为凿曲池方沼,建亭其中、架桥其上,以花木掩映,造就幽冶之景;或在堂前筑大池,池后叠山,形成隔水对山模式,以池之空阔,增园之空间。郊外之园,或依水而筑,或引水入园,并在利用自然泉水和创造人工泉瀑方面常出新意。扬州园林还擅长“旱园水作”,如寄啸山庄牡丹厅旁的地面,以鹅卵石和小瓦片铺成起伏的波浪纹样,使船形的小厅仿佛在水中悠游。 寄啸山庄的船厅和水波纹地面 扬州人爱养花种木,清代郑板桥就曾留下“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方桂在其《望江南十调》中亦写“扬州好,花市簇辕门,玉面桃开春绰约,素心兰放气氤氲,宣石衬瓷盆。”扬州园林重视花木造景,尤其注重本土特色植物、花卉的运用,如柳树、芍药、荷花、梅花、琼花等。在清代形成的扬派盆景,也是扬州园林中的重要点缀。 扬州人自古尚文崇雅,园林更是人们追求文化品位的结晶。园子从题名到匾额、楹联等,无不构思巧妙、书法精雅。扬州人还把“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理念融入园林构筑之中,将名家碑帖、诗文、画作转化为碑刻,镶嵌或竖立在廊、壁、亭内,使园林传递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驻在心里的桃源 院子外面的世界,几度兴衰更迭,几多纷纭喧哗。院子里面的人们,却依然有着诗意的内心,向往着宁静的桃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和杜祥开一样有着园林梦的扬州人,在自己的院子里营筑起了山水世界。 木香园,位于渡江路木香巷,面积约七十平米,由园主徐鹏志、徐鹏光兄弟俩费十多年之工修建而成。一株三十年木香,每逢春季花叶纷披溢出墙外,成为巷中一景。园中筑有三檐角亭一座、石桥一架、鱼池一方、雨阁一间。园内种植花木四十余种,围墙及屋顶皆布满爬山虎,身在园中,似入绿色山谷。 木香园 逸庐,与小盘谷一墙之隔。进门是十余米长、爬满小叶络石和中国凌霄的小巷,穿过小巷,豁然开朗,约二百平米的园子里,以硕大叠石为主体的山水景致错落有序。小桥的石栏是主人淘来的清代旧物,小楼是民国时期的遗存,就连园中的一株枸杞也上了百岁的年纪,这让园子处处透出古雅的味道。 逸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