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人怎能无感恩之心_思绪在飞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思绪飞扬 发布时间:2017-07-11
摘要: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既要有慈善救助的热心,也要有感恩之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合力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可现实中有不少人往往缺少感恩之心,无形中对文明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这是非常悲哀的。因

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既要有慈善救助的热心,也要有感恩之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合力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可现实中有不少人往往缺少感恩之心,无形中对文明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这是非常悲哀的。因此,那句古话不可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引起社会大众的思考,形成刻骨铭心的共识,共同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


自古以来,人们从不赞颂锦上添花,只推崇雪中送炭,救助就属于一种堪称高尚的雪中送炭之为。面对这些无私的救助行为,人又怎能无动于衷呢!的确,受过社会或别人帮助的人,都应怀感恩之心。作为受救助者应该明白,别人并不亏欠你什么,只是出于一种仁义道德的驱动而行,完全是一种善举。同时,别人也未必真的需要你的什么回报,亦不一定要亲耳听到你的千恩万谢。但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性体现,受救助者起码的心存

感激还是应该有的。否则,就属于一个人的人性缺失了。须知道,别人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而并非天之所赐。


我认识一个热心人士,其数年来经常真心地接济救助一些亲友,从未间断也不求回报。可一些亲友呢?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恩之心,均是心安理得地受之,这还不算,有时反而将他的好心当成是驴肝肺,认为他所给的帮助是其用不完之后的随便施舍,甚至说他是打发乞丐。按这些亲友的心理,恨不得人家把家里的所有财物都交出来,这才算得上是有心。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变态的畸形心理,只会冷了热心救助者之心,如果社会上持此心者众多,将会极大地影响文明的进步。


再说一下残疾人,残疾人本是值得社会同情和应当被救助的弱势群体,这体现了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但有个别残疾人的思想行为则是不可理喻,甚至应当嗤之以鼻。曾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后简直肺都气炸了。他有一个残疾人亲友,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而致双脚只能勉强行走,双手则是完全正常。这人生长在一个比较困难的家庭,但勤奋往往能够改变命运,如果他能因此而发奋努力,按照别人的提议去学一技之长,做力所难及的工作,相信自己的生活还是可以解决的,起码无需再由年迈体弱的双亲照顾。然而,他毫无进取之心,对别人为他的将来而作的设想建议一概不接受,甘愿做一个可怜的寄生虫。从此,他变得只会怨天尤人,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似的。更可悲可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十多岁〕,他的心理越发畸形变态,对别人经常给予的物质帮助一点儿感恩之心也没有,完全当成是别人用不完后的一种施舍。有一次,他竟然狮子大开口的向救助者提出要借数万元钱建房,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也考虑到此人的不劳而获心理,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救助者最终是拒绝了他。不料马上招来了他的怨恨,昧着良心大骂起来,并扬言永远也不想再见到救助者。他的这种思想行为,真是彻底冷了帮助者的心,怎还再值得同情!


嗟来之食可不受,但对真诚善意帮助的人则应心存感激,这十分重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的个体表现,才能见到整个社会的一些价值取向,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良心。中国是一个儒家思想文化指导的国度,言行均由仁义道德的标准约束。救助者固然要出于仁爱,受救助者亦应有德行。以上的例子真希望是特例,如果多了,就有可能导致慈善救助方面的道德崩溃,这绝非危言耸听。


美加等国每年都有一个感恩节,从节日的核心价值来看,就是倡导感恩。恩是一定要感的,但我们要感的不是上帝的恩,更不是印弟安人的恩,而是应该感父母的恩,感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恩,感社会的恩,这才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伟大精神。

责任编辑:思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