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支那」是否是贬义词?_Three诗睿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Three诗睿 发布时间:2017-06-21
摘要:台湾检察官在《不起诉处分书》里说这个「支那」是中性词,这是很不恰当的。 追本溯源,其实「支那」最开始倒不是贬义词,仅仅是外文翻译罢了。 《新华词典》对“支那”的释义: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以及近代日本都曾称中国为支那。 《辞海》对“支那”的释

台湾检察官在《不起诉处分书》里说这个「支那」是中性词,这是很不恰当的。

追本溯源,其实「支那」最开始倒不是贬义词,仅仅是外文翻译罢了。

《新华词典》对“支那”的释义: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以及近代日本都曾称中国为支那。

《辞海》对“支那”的释义: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地人称中国为China、Thina、Sinae等,或以为皆是秦国的”秦”字的对音,后在佛教经籍中译作支那、至那或脂那等。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

《辞源》对“支那”的释义:古代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别称。也作脂那、至那、震旦、真丹。

「支那」一词翻译于梵语Cina,原本属于中性词。就好比我国古代说日本是倭国(这里是中性),东汉光武帝刘秀也送给日本一个金印叫做「漢倭奴國王印」。不过随着时间流变,所谓「倭寇」就是对日本侵略浪人等的蔑称,明清时期称呼日本人为倭人也就属于是贬义词。这一如日本人如果当今称呼国人为支那人,我们也会认为其是贬义词一般!

那么到底这个「支那」是什么时候沦为贬义词的呢?

在清末民初,实际上「支那」还不会被国人认为是贬义词,这可以从孙中山给日本首相大隈写的信中可见一斑。

孙中山在各种信件中多次称中国为「支那」,这里的称呼被认为是中性。

另一方面,学者梁启超年轻时曾经以「支那少年」为笔名,这说明当时并不以「支那」为贬义词。

不过这「支那」成为贬义词,来自于1895《马关条约》之后,日本人逐渐蔑视中国人,这其中有个流变的过程,一直到侵华前夕,「支那」在国人的认知里终于成为贬义词。

笔者按:据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所述:「1895年,李鴻章到馬關議和,結果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佔據台灣。日本人因此洋洋得意,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起來。『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而且很快便融混了輕蔑之意。」

以至于,1930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

「中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 Republic 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当然弱国无外交,日本仍蔑称中国为「支那」如故。

情况一直到1946年6月才改变,中国作为战胜国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时,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亦责令日本外务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其后,“支那”这一称谓开始从日本政府的公文里、学校教科书中、媒体中消失。老蒋也曾说过:“彼等呼中国为支那,这支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将死的人之意。”

这「支那」自此从两国的文字里式微了。

责任编辑:Three诗睿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