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死刑迷城》,致挣扎的自由_李津津(2)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津津有味 发布时间:2017-06-03
摘要:本文中基本所 有的 法律问题,均有出处与解释,有些由剧中人的只言片语带过,有的由剧中人的反思带入,无论何种方式,均是自然而然,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对于不方便在作品中直接解释或展开的,作者非常负责任的在

本文中基本所有的法律问题,均有出处与解释,有些由剧中人的只言片语带过,有的由剧中人的反思带入,无论何种方式,均是自然而然,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对于不方便在作品中直接解释或展开的,作者非常负责任的在文章末尾,就文中的特定事件、特定细节一一作出了解读——此云“法治启蒙”,对象当然是普通民众;不仅于此,他又就案中所暴露的问题甚至司法中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揭示,比如检察官将自己手机借给嫌疑人与家人通话是否恰当、人质审讯是否应排除,比如证人作证难、作真证也难,比如关键证人无法到庭能否成为中止审理的情形等等问题进行了自己的诠释——此云“法治启示”,对象是司法同行;还不仅如此,作者又就冤案何以会造成、同步录音录像可能存在的不供不录、供了再录等情况如何破解,五花八门的刑讯逼供方式如何彻底防范,雇凶杀人此类较为隐蔽、狡猾的犯罪案件,如何发现和侦破,检委会审议案件“定者不审、审者不定”的弊端如何革除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反思,然并没有答案,但足以在每个人的心中投入一块石子,荡起一道涟漪——此云法治思考,足以让司法同行掩卷沉思……都云医者父母心,谁承想,一位作者,唯恐读者有疑虑未解,唯恐同行浅尝辄止,唯恐这使命感未被完全认可,如此尽心尽力、循循善诱,真可谓痴心可鉴,冰心可鉴啊!如此特别解读,按图索骥般,拉进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也拉进了同行的认知。

第三,是直面问题,不刻意升华,亦不刻意批判。

在叙述上,作者有一种存在即合理的历史视野,并不限于就事论事,也不刻意回避问题。关于这种种问题的反思,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不同角色的冲突、通过每个事件的处理方式,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比如人情社会中的人情、关系对司法的干预,权贵阶层的施压后,侦查人员可以在证据上做小小手脚、可以想法设法拿到有罪供述,如果源头被污染了,后面纠偏谈何容易?比如法律共同体的建设,控辩平等的理念尚未内化于心,许多公诉人对律师还存在很大的敌意,而某些制度设计和舆论导向又走的太过,造成了法官、检察官与律师过于紧张和严肃的关系,甚至刻意营造出老死不相往来的怪异局面,这并不利于相互理解和互信的关系建立,反而会给司法带来负能量;比如对回避的适用,法律只能就某些关系进行列举,让当事人回避,但是社会生活何其复杂,关系上的回避可以列举,然而除了看的到的亲属关系,师生情、老乡情、邻居情、校友情,哪些会影响公正办案,好判断吗?要不要一棒子打死呢?看了《人民的名义》,你就会慨叹,较真起来,恐怕剧中都没人可以承担反腐重任了。而且除了关系,还有情感上的回避呢?就本书而言,对于“杀人犯”动了真情的美女检察官颜慕曦,其实早就先入为主,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办案了,正因为这样,她才犯了让同学帮忙诬陷被害人父亲的重大错误,虽说对个案而言,这种情感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但对于司法公正,中立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让真正应该回避的人回避,这又是一个问题。滴水不漏的法律是有的,但是看不见的伤情与折磨也是有的,对于这种隐蔽的“肉刑”,如何彻底发现和防范?法官眼里只有证据,只能通过证据的碎片尽量还原案件事实真相,这种还原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事实,但永远不等于客观真实,所以,彻底避免错案是否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就像书中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件,要如何取舍?还有,如何尽量避免闹访、舆论干涉等案外因素,如何认识到犯罪的人是有缺陷的人,他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从一个正常人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如何通过传递宽恕与爱的人文情怀、通过刑罚的合理设置,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这些都足以引起我们深思。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诚意之作、用心之作、精良之作!

这样的作品背后,是一位怎样的作者呢?

熊红文,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资深公诉人、资深检察实训讲师、法律博客年度影响力博主,曾公诉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李崇禧受贿等众多大要案,名震一方,现系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并任南昌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及兼职教授。

抛开这些响亮的名头不说,且看他在此之前所写的几本专著:《公诉实战技巧》,那是一名优秀公诉人从讯问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经验集成——其器已成;《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十个死刑犯的故事背后的泪痕,是换位思考后的心灵拷问,是亲眼数百起目睹生与死之后的悲天呐喊——其情已现 ;《公诉人如何思考》、《刑法观点集成精释精解》—— 是知其不美,而继求索,辩证权衡的思考模式,公诉乃仁术的宽宏胸怀已然若现——其道已深。而在这些不同阶段的作品背后,一以贯之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也许正因为有了这颗赤子之心,作者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迷失了自己,才不会在固定的套路中沾沾自喜、并迅速格式化为一个熟悉的脸谱。

窃以为,在尝试着去写作这部作品时,作者俨然已是一个兵法了然于胸,仁心荡然于气的顶级高手。他目睹了真相,却未被悲观浸淫,他冷眼看到了那席华丽长袍上的虱子,却更用力握紧了理想与热情的剑柄,他淡泊与超然地坐在书房,潇洒地作别自己,却把体内的十成功力,毫无保留输送给他笔下的人物,挥洒出一个世界——他渴望让众人理解、走近,深深听到那世界心跳声的生动与真实,渴望让众人看到剧中人对公平的孜孜以求,他们排除万难也要让真相大白的决心,他们无怨无悔坚守自我坚持理想的情怀……

作为一名小小的公诉人读者,我内心真切的希望这样带着司法实践露珠的新鲜作品可以搬上屏幕,观众得以在丰满的剧情中大快朵颐,得以在紧张刺激的博弈中体验人生悲欢,得以在法治的启蒙与反思中嗅到文明与宽恕的芬芳,即使是内行,也得以窥得传道授业解惑的门道……

如果真的能搬上大屏幕,作为热心的读者,还想提两点小意见:一是本文的主角人物设定可以再丰富些。许多主旋律作品在主角的设定上,都是人物稍显平面,个性设定过于完美,如大家看《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说不出哪里不好,但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而本书的主角,向渊,无疑让人深深感动,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角光环过于闪亮,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一些挣扎的内心戏份予以弥补?这样会更增加其真实性和亲切感。第二,是在这个属于法律题材的严谨故事中,出现了两段惊世骇俗的琼瑶般的检察官恋情,而且都属于一见钟情——对象一位是死刑犯,一位是弹得一手好琴的盲女。虽说艺术高于现实,但平常人乍一看到,还是容易出戏。在剧本的改编中,是否可以适当做一些铺垫和交代?比如,颜检察官可以设定一定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例如父亲曾为了事业背叛家庭,其由母亲独自抚养成人,或者自己在情感上也曾遭受过背叛,导致内心缺乏安全感,所以当她碰到有责任心有孝心的钟天崖时,才会被其吸引,为了让故事更有说服力,在他们正式见面之前甚至还可先安排一段偶遇;而向渊,这段恋情之所以会出现,而且还能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也许也需要设定一些情境。譬如可以在他父母的爱情上做一个交代,比如母亲曾经患重病,父亲不离不弃,等等,这样父母的爱情观对这段感情的出现就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其家人的态度也就更容易解释了……

责任编辑: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