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终篇末句赏析 马永平 孔子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等级森严的专制时代,将人格自由发挥得生动淋漓,《论语》因而成为一部自由言论集,其终篇末句中包含的知命、知礼、知言“三知”理念,不仅是圣学之始,而且是践行儒道、“转识成智”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 《论语》全书一万五千九百多字,通过记录孔子的言行,真实地反映了这位先圣在仁政德治和人格修养方面的独到见解,是数千年来国人涵养、陶冶民族精神的重要宝藏。《论语》的语言直白、生动,而又不失风趣幽默。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过,“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朱熹讲到更妙,“理会了《论语》,便是孔子”,“盖《论语》中言语,真能穷究极其纤悉,无不透彻,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孔子。”初读《论语》,会发现一些常见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尽出其中;再读会对孔老夫子肃然起敬,明白对他的批判调侃尽是轻浮之举;三读会不忍释卷,产生到他身边做弟子的冲动;反复读来则是满纸兰若,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笔者读书习惯从首章末句下手,一册新书到手,也是先看前言后记,了解全书概貌后再去深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学而》的第一句,多数人耳熟能详,但终篇《尧曰》的末了一句却不为人们常提及。《论语》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后世习惯将之总称为“三知”,经过历代学者的注解提炼,已成为儒家学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三知”本义举要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通说阐释为,“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三知”之首,知命方能为君子。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四书解义》认为,“盖人之有生,吉凶祸福皆有定命。必知命而信之,尽人事以听天,乃能为君子。若不知命,则不顾义理,而见害必避,见利必趋,徒口其守,而陷于小人之归矣,何以为君子。此命之不可不知也。”孔子对天命的体认历程大体为:知命—畏命—立命—不忧不惧。由认识自己,知穷达夭寿,到顺应天道,服从规矩,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最终看淡生死,乐天知命,体现出的是对生命价值的终级关怀。 “三知”其次,知礼方能在社会关系中准确定位。《礼记·礼器》有言,“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四书解义》认为,“至于礼者,可以消非僻之心,振惰慢之气,知之则性坚定,威仪检摄而有以自立。若不知礼,则耳目手足惶惑失措,无以持身而自立矣,此礼之不可不知也。”孔子毕业追求克已复礼,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既可塑造品格,不使人散漫,又是规则和规律,只有服从礼的拘束,才可以达到修身与处世的统一。人不知礼,不按照礼的指示去处理社会关系,就无法端正自我,适应社会,进而会逐渐丧失在社会立足的资格。 “三知”之末,知言方能识人之邪正。孟子说,“人之有言,皆本于心。”“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孟子尽心上》)《四书解义》认为,“至于人之邪正,已之取舍系焉,不可不知,而其要在知言。盖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即其言语之当否,可以知其心术之邪正。若不知言,则邪正何由而辨,无以知人而定取舍也,此言之不可不知也。”君子之言,言而有信,如二程所述,“言有物而行有恒”,亦如扬子所论,“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而小人之言,淫辞妄言,巧言令色,言不由衷。孔子“立言”所力求实现的效果是慎言慎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将言行一致设定为做人的基本底线。 “三知”关系探微 《论语》是一本谈话录,通过大量的微型叙事进行道德述说,“谈”和“听”的叙事场景朴素多元,蕴含着广阔的阐释空间,是儒家伦理不断发掘的原点。同时,《论语》又是一本百科全书,“天德王道之全,修己治人之要,具在《论语》一书。”孔子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等级森严的专制时代,却将人格自由发挥得生动淋漓,如朱子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中的对话篇幅短,回合少。单回合对话有70余次,超过三个来回的非常有限。所以,《论语》实质上是一部自由言论集。对此,林语堂曾精妙地指出,“《论语》一书,有很多孔子的人情味。要明白《论语》的意味,须先明白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幽默自得话、甚至开玩笑的话,及破口骂人的话。”“总而言之,是孔子与门人私下对谈的实录,最可宝贵的,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面目。就是这些半真半假、雍容自得的实录,由这些闲谈实录,可以想见孔子的真性格。” 正因为是一部自由言论集,所以《论语》诸篇并没有按照严格的体系组成,但某些章节按一定的中心安排,其用意仍清楚可见,尤其是首末两章的布局安排,大有可琢磨处。蔡模认为,“《论语》首章,末以君子言;末章,首以君子言。圣人教人,期至于君子而已,详味两章语意,实相表里。学者其合而观之。”陈栎也认为,“《论语》一书,夫子以君子教人者多矣。首末两章皆以君子言之,记者之深意。夫子尝自谓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尤人也;知命,则不怨天,且乐天矣。学者其深玩潜心焉。”《四书解义》甚至以为,“三知”处于终篇末句不是孔门弟子偶然所为,实系儒学之入门功夫,“此一章书,是孔子言圣学之始事也。”“修身处世之道固自多端,然其要有三,知命、知礼、知言而已。《论语》以是终篇,诚示人以修己处世之要道,必自知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