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看的懂”比“晒的透”更关键

来源:张春生 作者:张春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11
摘要:时事评论 财政部公布的预算数据显示:中央本级2017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47亿元,比2016年预算限额减少了0.31亿元,继续贯彻了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做到了只减不增。(4月8日 《人民日报》)曾几何时,长期居于高位和不透明的“三公”支出,
时事评论 财政部公布的预算数据显示:中央本级2017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47亿元,比2016年预算限额减少了0.31亿元,继续贯彻了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做到了只减不增。(4月8日 《人民日报》)曾几何时,长期居于高位和不透明的“三公”支出,曾饱受公众质疑。众所周知,所谓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费用。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以及在“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高压政策下,各地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与以往的支出相比,确实现在有了明显的减少。今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不仅做到了总额只减不增,还首次建立平台集中公开、首次公开10个重点项目预算,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诚意。当然,让“三公”经费在大庭广众之下“晒一晒”,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接受群众的监督,让“三公”经费进而规范。当然,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腐败,敦促干部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养成。毋庸置疑,“晒”出三公经费是合乎时代要求、顺应党心民意的一项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有助于加快政府信息建设的步伐,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政府;再说“三公”经费的公开也确实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晒”出三公经费也能够更好的让民众对政府开支进行有效的监督,也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是,话说“三公经费”预算是晒出来了,实现了公开,看到了相关数据,但还是雾头雾水,却不太能看懂里面的“门道”。因此,当前有关部门需要做的是,多做一些解读、解释,让民众充分地看懂这些已公布的数据,不仅让民众“看得见”,还要让民众“看的懂”才这是关键。(文/一帆)
责任编辑:张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