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又想起了那首穿心的《送战友》
来源:王洪松 作者:王洪松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05
摘要: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沂蒙地三鲜”小时候曾经看过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具体情节记不清了,但是那首旋律优美的《送战友》却记在心里。 记在心里的只是那优美的旋律而已,歌词就记住了“送战友,踏征程”。其情其景更不懂,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体验过
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沂蒙地三鲜”小时候曾经看过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具体情节记不清了,但是那首旋律优美的《送战友》却记在心里。 记在心里的只是那优美的旋律而已,歌词就记住了“送战友,踏征程”。其情其景更不懂,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没有体验过离别。上了大学,喜欢写写画画,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记得大学生通讯社成立的那篇消息就是我写的,发表在《山东农大报》一版上。 大学四年,我有幸在学校的广播站住了三年半。业余时间,为广播站组稿、审稿,安排大学生播音员播音,按时播放广播节目。 那个时候,广播站在学校大礼堂西头的平房里,平面图类似将“囧”里的“八”字换成两竖后的形状,也算是“三室一厅”吧。其中一间住人,一间放播放的设备,最中间的一间是录音间。广播站前后都是浓密的松树,整天见不到阳光,见到阳光时已是西晒。晚上屋前屋后黑灯瞎火,是情侣约会的最佳地方,因为这是离女生宿舍最近最安静的地方。 房间的密封很差,冬天没有暖气。不刮风就撒土;一刮风,风在窗户缝里啸叫,尘土簌簌地撒下来。早上醒来满嘴牙碜满面灰尘。 录音间里,有两个话筒,一个盘式磁带录音机,一台“松下”牌双卡收录机。 在广播站的工作量也不大,早晨打开收录机,对着话筒对外播放《新闻与报纸摘要》,每周一三五录音,下午播放录制的节目。那个时候,大学生播音员要经过学校宣传部选拔,他们的热情非常高,普通话也好。他们也都把广播站当成自己的家,常过来交流切磋。 连着广播站的是几个有线大喇叭,在外面的效果还可以。在食堂里的那几个大喇叭就不中用了,嘈杂声淹没了一切。 1990年7月初,是我在广播站工作经历的第一个毕业季。我看着学生公寓前成排的客车,成堆的行李,川流的人群,送行的要走的看景的,颇有点悲悲切切。 我突发奇想,何不趁机放一首《送战友》,烘托一下此时的气氛?! 于是,马上跑回广播站,翻出那盘录音带,对着话筒,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送战友》,因为当时实在没有别的歌曲可以代替。 然后再跑到学生公寓前面听,声音小了,再跑回去调大点。就这样,整个校园里响起了那舒缓且有点悲伤的旋律和蒋大为那浑厚的歌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听着这歌词,看着送别的离去的人群,我把《送战友》送给校友!我满眼热泪,被自己这一举动感动了! 就这样,这个我自作主张加播的节目,连着播放了三年。 到了第三年,也就是24年前的那个鸡年夏天,轮到我们毕业了。我依旧打开收录机,反复播放《送战友》,过去只是送老乡送校友,今天可就是要送校友送同学,也送自己了。歌曲一遍遍地响着,随着离别的临近,离别的滋味渐渐地浓了起来。在我们班男生住的三号公寓,同学之间的话也少了。都默默地坐着默默地等着。谁都不愿意先走先上车先离开。 但是客车火车不等人。陆陆续续地,同学们一个个一伙伙走了,宿舍空了。我清楚地记着,一位同学在车上将半个身子伸出车窗,泪流满面,挥手向我们告别。 毕业7年后夏天的一天,我去泰安培训。顺路到母校转了一圈,首先去看的自然是那广播站。昔日的广播站已经没有了,好像是新建了一个体育教学的办公室。 广播站紧邻这个办公室。敲了敲门,门开了,里面怯怯地出来一位女生,她问:“叔叔,有事吗?”我向里面张望了几眼,说:“没事,我路过,看看。”随即退了出来。就那几眼我就发现,广播站的设备更高级了。 毕业后一次和几个校友聚会,一位学哥突然说出来那年他毕业离校时听到了反复播放的《送战友》,心里很有感,现在想起来还如在耳边。 我说:“那是我自作主张播放的。” 这位学哥端起了酒杯,默默和我碰了一下,满满的一大杯白酒一饮而尽,啥也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