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检察码字工”_水墨兰庭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水墨兰庭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27
摘要:基层检察院,有一群人,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目光穿梭于文件、报告之中,手指跳跃在鼠标、键盘之间。官不大,操心不小;钱不多,烦神不少。这群人,我戏称之为 “检察码字工”。比如我,院里的难事儿,都与我有关:信息、宣传、调研、新媒体、综合材料。若

  基层检察院,有一群人,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目光穿梭于文件、报告之中,手指跳跃在鼠标、键盘之间。官不大,操心不小;钱不多,烦神不少。这群人,我戏称之为“检察码字工”。比如我,院里的难事儿,都与我有关:信息、宣传、调研、新媒体、综合材料。若论起“码字”,我的心得颇多,而且,还有点“泥土味儿”。 

评估报告

去年夏天,省院搞基层院建设抽样评估,组建评估团队,市院推荐了我,理由是“能写”。先是培训,全省24个人。从高检请了专家,专家都曾代表高检到各省评估的高手。一周时间,早、中、晚都上课,另有海量“应知应会”辅导资料,包括数百个规范性文件。我们小组6人,来自省、市、县三级院,业务4人,综合2人,负责本省中部4市5院。我被安排综合,评估党建、队建、廉政、管理、财务、基建、档案、保密等。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作记录。本来,组里安排一个年轻人搞反馈报告,可年轻人在组长面前哼哼叽叽,组长明白他意思,找我商量,说我“文字好”,我这人心儿软,见状,只好说我试试吧。组长面带笑貌。其实,我知道,这是一个“烫手山竽”:我们评的5个院,都是各市的“心肝宝贝”,荣誉满墙,其中2家是全国先进基层院。说好话,人家自然欢心,可是,职责所在,我们是来“挑刺”的,人家肯定不高兴。“刺”,不仅要“挑”得准,而且要“写”得精。“挑”,讲的是眼力;“写”,考的是分寸。那些日子很忙,却很充实。概括起来四个字:细、严、实、勤。宏观对照规范,微观考量细节。大事讲原则,小事多沟通。出于公心,帮助工作。而我比别的同志更忙点,每次反馈前,我提前半天把报告摆在组长案头,组长对报告的质、效都很满意。一个月时光转瞬即逝,组长对我说,你写个汇总报告,再认真点,省院领导要看的。有了前面的铺垫,报告很快出来了,组长说很好,下次到你们市,一定请你。我说,别,我作东,您赏光。之后,是全市6个院的抽样评估,由于省院的经历,我这个“码字工”成了“专家”,授课、方案、点评,都有我的份,当然,报告的事也少不了我。近2万字的大报告,成绩缺点,意见建议,精确到每一个数字、每一句话,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大幕落下,观众仍然沉浸在美妙的剧情中,早已忽略了幕后舞美音像的存在,而此时,这一群创造美的人,却是满心喜悦和快乐。

“手风琴”

翻开《新华字典》,常见字3000多个。“码字工”的工作,是将这些常见字,排列组合成词、句、篇、章,“无他,唯手熟耳”。“码字工”的一个“独门绝技”,是会拉“手风琴”,举个例子,在“码字工”手中,一份好的素材,拉长了是一篇厚重的调研报告,压缩了是一份凝练的检察信息,而拉长的是“血”和“肉”,压缩的是“筋”和“骨”,当然,这其中需要添加大方得体的字符。

2016年下半年的一天,领导找我,他对“互联网+检察”精致化管理很感兴趣,让我着磨着磨。2015年,我院获得了“全国科技强检示范院”称号。当时,我做了一点工作,如撰写宣传片脚本、专题报告等,还写了几篇宣传稿件,先后被《人民检察》《检察日报》采用。我明白领导的意图,成绩属于过去,关键是当下的科技强检“升级版”做的咋样。领导出题,交由我做,这是信任,也是责任。“互联网+检察”是新概念,各地做法不一,如何将我院的经验提炼出来,着实让我伤脑筋。我有个习惯,凡遇难事有静气。“左顾右盼”,吃透上级精神,分析同行做法;“前思后想”,把握我院特色,找准破题方向。着眼点是互联网与检察管理相融合的理念、方式、模式和效果等,以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进而达到“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经过一番谋篇布局,润色打磨之后,一篇5000字调研报告被呈现在领导面前,领导很高兴。我投给省、市检察刊物,均被采用。我又将报告压缩成1500字左右的检察信息,逐级上报,先后被市院、市委、省院信息载体采用。对我来说,这也创下了“一稿多用”的记录。

身在基层,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而穿针引线,就是“码字工”的活儿。上级关心的、群众关注的,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做的效果。至于文风,则要求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简洁明了。一个高水平的“码字工”,不仅要耳聪目明,手脚勤快,而且要多点开花,技艺超群,当长则长,该短则短,各种文体,均能得心应手。

做个杂家

综合部门留不住人,基层院尤为突出。不愿呆和不能呆,兼而有之。前者是太枯燥不想呆,后者是能力有限呆不下去。理想状态是“跨界”轮岗,但实际情况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从工作角度看,保持业务人才和综合人才良性互动,对于单位和个人都有好处。从个人发展看,知识储备厚实,工作经历全面,多多益善。

我的个人经历,当过老师,做过律师,现在是检察官。二十多年检察生涯,曾是侦查员、公诉人,以及综合业务部门的检察员。无论干哪一行,都与文字有不解之缘,都要求“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我在反贪局工作过16年,侦查员的一项基本功是做笔录。10年前,我曾主办过一起厅级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嫌疑人人脉广、能言善辩,是一位法律专家。起初,他并不配合,不信任我这位来自基层的检察官。几轮交锋之后,他态度发生的改变,原因之一是,我做的笔录,忠实原意、实事求是、言简意赅、符合法定要求。当公诉人,对文字要求更高,提练事实,归纳证据,适用法律,均要求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文字表达。司改后,我也按规定承办一定数量的公诉案件,由于从前的积累,很快就找回了往昔的状态。此外,在业务部门的时候,我就是网络冲浪粉丝,曾获正义网“法律博客”的“名博”,也曾是检察类报刊的“常客”。这一切,为我今天追求“码字”技艺和工匠精神,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常和年轻同志交流,文字工作,功夫在诗外,唯有多学、多思,多练,既做专家,又做杂家,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展得开,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检察工作。

责任编辑:水墨兰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