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都市慢生活的回归 “ofo 小黄车” 忽如一夜春风来,“小黄”撒欢满街窜。看到满街的小黄车,不禁又想问:现在又流行“坐在自行车上笑”了吗? 共享单车,即通常所称“小黄车”似乎在一夜之间冒出来,欢呼者有之,诟病者也不少。但是总体来讲,正如某共享单车官网所说:共享单车以开放平台和共享精神,接纳每一颗热衷共享的种子。从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入手,目的是提高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城市节约更多空间。这一创意投入市场后初期收效明显——共享单车的确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网络上也是好评如潮。 2010年,自行车已经成为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那一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时,一个颇受争议的电视相亲节目中,有女孩声称自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场争论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人所皆知的热点。上海交通大学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博士彭仲仁解释说:90年代中期,政府“觉得自行车已经过时,希望打造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自行车在他们眼里对现代化没有帮助,只能阻碍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的城市要建筑在汽车轮胎上,”彭仲仁如是说。他认为这是深圳和其它城市移除自行车道,为汽车——真正的经济促进因素让路的原因。 由于城市化进程迅猛,许多基础设施与大众生活之间衔接不便,存在许多服务死角,这种压力促使“小黄车”的服务应运而生。而现在,“小黄车”在大学校园及其周边、乃至整个市区中盛行。这种自行车只需简单的步骤即可租借,因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同学、市民喜爱。与前例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每日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城市工作、生活的主旋律。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当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野趣和闲情逸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调查显示,90%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因忙碌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于健康,古代医学之父已有箴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一针见血地指出:健康的核心就是亲近自然,顺应自然。 是时候停下脚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享受树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艺术、旅行、读书等精神上的补给。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是实现慢生活的一个途径。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书中提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他感慨道:“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从他的疑问中,我们不难看出大自然对悠闲生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慢生活的遗忘与向往。 “小黄车”的出现,解决的不仅仅是短途出行的问题,化解的也不仅仅是“最后一公里”接驳的尴尬,承载的也不限于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还大城市一片蓝天净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小黄车”开启了城市出行方式的变革与都市慢生活的回归。都市的快节奏也让我们忽略了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事情:健康、朋友、家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激情和享受……快生活磨灭了我们对周围的一切丧失了新鲜、好奇、体会与感动……“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于是乎,一场倡导都市慢生活的运动正在悄然兴起。 “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生活并非是拖沓、散漫,而是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一种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慢节奏不是抵制和拒绝速度和现代化,它只是对无限忙碌的乏味生活方式所做出的改善,是放慢幸福的脚步,慢慢咀嚼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和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由此也可以看出,都市“慢生活”不仅仅是平衡、改善,其更深层次的哲学理念就是人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回归。 有人讲:“小黄车”是国民素质的一面镜子。与积极尝鲜每天上下班、旅游景区方便的骑上单车享受便利的欢欣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闻中满眼乱停放,毁坏单车或者据为己有的报道此起彼伏。 “互联网+”的消费模式新常态的背景下,“小黄车”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和商家搭建了一个快捷而实用的互动平台,使得个性化“私人订制” 成为可能。“小黄车”的盛行,间接要求大力改善和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而作为专用的慢行交通道路的规划建设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人为本"是城市交通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其基本内涵就是强调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公平性,核心是对交通资源公平占有。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系统"以车而非以人为本"的路权分配倾向已经开始显现,少数小汽车使用者占据了大多数道路资源,而大多数步行与自行车使用者只能使用较少的道路资源。由于早期城市空间规划与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小黄车”受众群体日益增长的乱停乱放现实需求与有关管理部门看到新鲜事物就想着管理和规范的矛盾。“小黄车”的出现,实在使地方政府尴尬——在短期无法解决汽车对道理资源的挤占,又无法增加自行车道路资源的供给,那么,限制共享单车的进入数量,就成了合情合理的必然之举。悖论正在像一个上帝都无法想象的笑话一样上演,因为履职不周造成公共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在提供的解决出行的问题应对方案即将失败之际,一些地方要求“小黄车们”回到已经被证明失败的发展道路上去。 |